问无界·答无限
问无界·答无限

2025年07月12日

中国大陆在氢能源方面的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相关企业?

一图读懂

中国氢能地平线:一个新兴能源强国的战略分析

第一部分:战略要务:中国的国家氢能雄心

中国对氢能的推动不仅仅是一项环境政策,更是其保障能源安全、实现产业升级和增强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国家战略核心组成部分。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这一战略基础,阐明中国如何将氢能从一个边缘概念提升至国家能源体系的支柱地位。

1.1 政策上层建筑:将氢能定义为国家优先事项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发布是一个分水岭事件,它正式将氢能提升为与电力同等重要的战略性国家能源载体 ¹。这一顶层设计为行业的长期投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确定性。该规划明确了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并视其为实现终端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载体 ¹。它设定了清晰的、分阶段的宏伟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每年10万至20万吨 ¹;到2030年,形成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有力支撑国家的能源绿色转型 ¹。

这种战略重要性的提升在后续的政策文件中得到了持续强化。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氢能列为“前沿新兴产业”,标志着其在国家经济规划中的地位已攀升至最高层级 ³。此外,将氢能纳入2025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及《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等关键文件,进一步巩固了其法律和产业地位,使其从一个利基概念转变为国家能源战略的主流构成 ³。

这一系列政策的协同效应构建了一个强大的自上而下的指令体系。其逻辑链条清晰可见:首先,中央政府发布一个高瞻远瞩的长期规划,为整个行业设定航向 ¹。随后,通过在关键的年度文件(如《政府工作报告》)和基础性法律(如《能源法》)中反复强调,向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传递出明确信号:发展氢能是国家意志 ³。这一信号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解锁了大量资金支持,简化了项目审批流程,并激励地方政府积极跟进。最终,形成了全国范围内超过560项地方性氢能专项政策的“政策瀑布” ³。这种中央统筹、地方执行的协调动员模式,构成了中国在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方面独特的体制优势。

1.2 从国家蓝图到地方行动:产业集群的崛起

国家战略正通过区域性产业集群的模式在地方层面落地生根,每个集群都根据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重点。截至2024年,已有超过22个省级行政区将氢能写入其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出广泛的政策响应和执行力 ³。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三大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氢能产业集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 ⁹。这些地区凭借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密集的资本和旺盛的能源需求,专注于下游应用和高技术附加值的零部件研发。例如,深圳市在其《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中,详细规划了对关键技术研发、创新载体建设和产业园区的支持,并明确了不同区域的侧重点,如龙华区聚焦燃料电池电堆,盐田区则结合港区场景推动重卡、船舶等领域的应用 ¹¹。

与此同时,资源丰富的地区则承担起上游生产的重任。广袤的“三北”地区(西北、华北、东北)凭借其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正成为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即“绿氢”)的生产基地 ³。中国超过50%的氢气产量来自这些地区,其中内蒙古、新疆等地已建成多个标志性的绿氢项目,如新疆库车的2万吨/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 ³。

这种地理上的分工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产业逻辑:西部和北部的生产基地为东部的应用集群供应清洁能源。然而,这也暴露了当前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如何高效、低成本地将氢气从生产地运输到消费地。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在加速技术迭代和模式探索的同时,也对中游的储运环节提出了严峻挑战。

1.3 全球背景:中国的独特路径

与德国、日本、韩国等其他全球氢能领导者相比,中国的战略在规模、产业化速度和应用重点上展现出鲜明的独特性。虽然在专利申请数量上,欧洲和日本暂时领先 ¹²,但中国在氢气生产消费规模、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和加氢站数量等关键产业化指标上已位居世界第一,这充分体现了其对产业规模化的极致追求 ⁶。

各国的战略重心亦有不同。德国的战略核心是成为绿氢技术和标准的输出国,同时大量进口绿氢以满足国内需求,形成一种“产业链接合战略” ¹⁶。日本则致力于构建全球化的蓝氢(化石燃料制氢+碳捕捉)和绿氢供应链,以保障其能源安全 ¹⁸。与此形成对比,中国的战略在初期更侧重于构建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内大市场,即所谓的“内循环”,待产业成熟、成本降低后,再利用其规模和成本优势,成为全球绿氢及其衍生品(如绿氨、绿色甲醇)的重要出口国 ²⁰。

在应用层面,中国的选择也显示出高度的实用主义。不同于日韩早期大力推广乘用车的路线,中国务实地将战略重心放在商用车领域,如重型卡车、公交车和市政环卫车 ²⁰。在这些场景中,氢燃料电池长续航、高负载、补能快的优势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商业模式也更为清晰。

这种发展模式实际上是在复制其在光伏和动力电池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 playbook”。其核心逻辑是:利用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培育起无与伦比的制造规模;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迅速压低产业链各环节的成本;最终,凭借成本和规模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国际观察已经注意到,中国的电解槽制造商正在以远低于西方竞争对手的成本生产高质量设备,这正是该战略有效性的明证 ²²。这意味着,尽管西方在某些尖端技术或专利上仍有优势,但中国正稳步成为全球氢能经济核心硬件的“世界工厂”。这既对全球其他国家构成了竞争挑战,也为全球氢能成本的加速下降提供了机遇。

表1:全球主要经济体氢能战略对比

特征 中国 德国 日本 韩国
主要战略驱动力 能源安全、产业升级、实现“双碳”目标 ¹ 工业脱碳、技术出口、能源进口多元化 ¹⁶ 能源安全、构建全球氢能供应链 ¹⁸ 打造“氢经济”、培育新增长引擎 ²³
氢源侧重 初期以工业副产氢和灰氢为主,战略上大力发展绿氢 ¹ 重点发展绿氢,计划大量进口 ¹⁶ 蓝氢与绿氢并重,构建多元化进口渠道 ¹⁸ 以工业副产氢为基础,逐步转向绿氢 ²³
核心应用领域 商用车(重卡、客车)、工业(钢铁、化工) ²⁰ 工业(化工、钢铁)、重型交通、航空航运 ¹⁶ 发电、交通(乘用车与商用车)、工业 ¹⁸ 交通(乘用车)、发电 ²³
供应链策略 初期以内循环为主,远期寻求出口 ²⁰ 依赖大规模进口,出口技术与标准 ¹⁶ 建立全球进口供应链 ¹⁸ 依赖进口,推动国内产业发展 ²³
关键政策机制 国家中长期规划、地方示范城市群、财政补贴 ¹ 国家氢能战略、H2Global拍卖机制、支持研发 ¹⁶ 基础能源计划、绿氢创新基金、国际合作 ¹⁷ 氢经济路线图、加氢站补贴、车辆购置补贴 ²³

第二部分:市场格局与发展轨迹

中国氢能市场以其无与伦比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独树一帜。本部分将通过量化分析,展示其在全球氢能领域的领导地位,并深入剖析市场结构、增长动力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2.1 无可比拟的市场规模:生产与消费

中国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氢气生产国和消费国,这为氢能产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2024年中国氢能的全年生产和消费规模超过了3650万吨,稳居世界首位 ³。全国氢气总产能更是超过5000万吨/年 ²⁴。

然而,庞大规模的背后是亟待优化的能源结构。目前,中国的氢气供应仍严重依赖化石能源。其中,以煤为原料的“灰氢”产量约为2070万吨,占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工业副产氢产量约为770万吨,是当前成本最低、应用最广的氢源之一 ⁵。这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生产结构,意味着巨大的碳排放足迹,也凸显了向绿色氢能转型的紧迫性和巨大潜力。从消费端看,氢气的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传统工业领域,其中合成氨和合成甲醇两大化工应用合计消耗了约1945万吨氢气,占总消费量的53%以上 ²⁴。

这种现状对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庞大的存量“灰氢”市场是一个巨大的碳减排挑战;另一方面,它也为绿氢提供了一个明确且巨大的替代市场。与那些需要从零开始培育氢能需求的国家不同,中国可以首先聚焦于用绿氢替代现有工业流程中的灰氢,例如在炼化和化工领域。这为早期大规模绿氢项目的投资提供了可靠的消纳保障,显著降低了市场风险。以中国石化在新疆库车投产的绿氢项目为例,其生产的绿氢直接供应给自有的炼化企业,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经济上可行的初始模型 ³。这种“存量替代”路径,为中国绿氢产业的规模化启动提供了一条比其他国家更为清晰和稳健的道路。

2.2 “绿色”转型: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兴起

在国家“双碳”目标的驱动下,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产业的发展,并已成为该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建成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能已超过12.5万吨/年,占全球总产能的一半以上 ³。仅在2024年,中国新增的绿氢产能就达到约4.8万吨,贡献了全球当年新增产能的约68% ⁷。

全国范围内规划的绿氢项目超过600个,其中已建成和在建的项目总数超过170个 ³。这些项目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超过90%的已建成产能位于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华北(约占45%)和西北(约占44%)地区 ⁷。

尽管增长迅猛,但必须认识到,绿氢在当前中国氢气总产量中的占比仍不足1%,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²⁴。此外,绿氢领域也存在着“规划热、落地冷”的现象。大量项目的宣布,部分动机是为了抢占宝贵的风、光资源指标,而非完全基于当前氢气市场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性 ³⁰。许多项目在宣布后便陷入停滞,主要原因在于绿氢成本依然高昂、下游市场消纳能力不足,以及将氢气从偏远的生产地运输至东部消费市场的成本过高 ³⁰。这揭示了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结构性矛盾:上游绿氢生产的规划布局与中游储运基础设施、下游应用市场的培育发展存在脱节,这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2.3 基础设施建设:加氢站与燃料电池汽车

在氢能应用的基础设施端,中国同样取得了全球领先的成就,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加氢站网络,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商用燃料电池汽车(FCV)市场。

加氢站(加氢站): 截至2024年底,中国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540座,约占全球总数的40%至46% ⁴。到2024年6月,这一数字为426座 ¹⁵。在区域分布上,广东省以68座的数量遥遥领先,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份紧随其后,形成了多点开花的局面 ¹⁵。

燃料电池汽车(FCV)保有量: 全国FCV保有量已达到约2.4万至2.5万辆 ⁶。市场销量稳步增长,2024年上半年产销同比增长约10% ³⁴,中国市场在全球FCV销量中的占比稳定在30%至40% ⁴。

商用车主导市场: 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FCV市场由商用车绝对主导,特别是重型卡车、市政环卫车和公交车,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推广份额 ⁴。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为满足商用车队大容量、高频率的加氢需求,加氢站的建设趋势正明显向大容量(日加注能力大于1吨)方向发展,这与国外普遍建设的以服务乘用车为主的小型加氢站形成了鲜明对比 ²¹。

这种聚焦商用车的务实策略,是中国氢能交通发展的一大创举。它巧妙地解决了困扰全球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的“利用率”难题。一辆重卡的氢气消耗量是乘用车的十倍以上 ²¹。通过在港口、物流园区、矿区等固定路线和场景中部署商用车队,可以为少数几个战略布局的大型加氢站提供稳定且可预测的高需求,从而显著改善加氢站的运营经济性,有效破解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局,为氢能交通的初期推广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商业路径。

表2:中国氢能产业关键指标(2024年数据)

指标 数值 全球地位/份额 来源
氢气年生产/消费量 > 3650万吨 世界第一
可再生能源制氢年产能 > 12.5万吨 全球第一,占全球>50%
累计建成加氢站数量 > 540座 世界第一,占全球约40-46%
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 约2.4万辆 世界前列
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增长 (2024 H1) 产销同比增长约10% 全球主要市场之一 ³⁴
电解槽制造产能 全球领先 2023年占全球60% ³⁶

第三部分:解构价值链:进展与瓶颈

本部分将对中国氢能产业的“制、储、运、用”四个核心环节进行深入剖析,识别各环节的技术进步、经济性挑战及战略发展动向。

3.1 上游——制氢

3.1.1 绿氢的经济性

绿氢的高昂成本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首要障碍,但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和电解槽成本的持续下降,一条通往与化石能源制氢成本平价的清晰路径正在显现。

绿氢的生产成本主要由两大块构成:电力成本和电解槽设备投资。其中,电力成本是决定性因素,通常占总成本的56%至70%以上 ³¹。因此,获得廉价的绿色电力是实现绿氢经济性的关键。据测算,当电价从0.3元/千瓦时降至0.2元/千瓦时,碱性电解水制氢的成本可从约19元/千克降至13元/千克 ³¹。

行业分析普遍预测,经济性拐点正在临近。在考虑碳税等环境成本的情况下,绿氢有望在2025年与蓝氢(天然气制氢+碳捕集)实现平价,在2025至2027年间与灰氢(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实现平价 ²⁹。长期来看,产业的最终目标是将绿氢成本降至10元/千克(约1.4美元/千克)以下,届时其将具备与传统煤制氢竞争的实力 ³¹。实现这一目标依赖于两大核心驱动力:一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进一步下降,目标是实现0.15至0.2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二是电解槽设备成本的持续降低,预计年均降幅可达10% ²⁹。目前,中国氢气生产端的平均价格已降至30元/千克以下,显示出成本下降的积极趋势 ⁷。

3.1.2 技术深潜:电解槽

中国的电解槽市场正经历一场技术创新与成本竞争的白热化浪潮,碱性电解槽技术凭借其成熟度和成本优势占据主导地位,而质子交换膜(PEM)等新兴技术也在快速追赶。

  • 碱性(ALK)电解槽: 这是目前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路线。得益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规模化生产,其设备成本已大幅下降,从2021年的约300万元/兆瓦降至目前的约140万元/兆瓦,已接近成本线 ³¹。隆基氢能、阳光氢能、中船派瑞氢能等企业是该领域的市场领导者 ³⁹。

  • 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 该技术具有响应速度快、体积小、运行灵活等优点,能更好地匹配风光发电的波动性,但历史上成本较高。近年来,其成本也在快速下降,从2021年的约1000万元/兆瓦降至约600万元/兆瓦 ³¹。

  • 新兴技术: 固体氧化物(SOEC)和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槽是更前沿的技术路线。SOEC因其高温运行特性,具备更高的电解效率,中国石化已在中原油田开展了示范运行 ³⁷。AEM技术则结合了ALK的低成本和PEM的性能优势,兆瓦级设备已成功下线 ⁶。

这种激烈的国内竞争环境,实际上是国家层面的一种战略选择。通过发布大规模的绿氢项目规划,政府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有保障的国内电解槽市场 ³。这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包括传统能源装备巨头和像隆基氢能这样的跨界者(利用其在光伏领域的制造经验) ³⁹。为了在大型项目招标中胜出,企业必须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例如,隆基氢能推出的ALK Hi1系列产品,目标直流电耗低至4.0千瓦时/标准立方米 ⁴²),同时在价格上展开激烈博弈。这一过程极大地加速了核心装备的技术迭代和成本下降,为整个产业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并为中国电解槽制造商未来主导全球出口市场铺平了道路,重现了光伏产业的成功轨迹。

3.2 中游——储运

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是当前制约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最关键瓶颈。目前,行业高度依赖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的高压气态拖车运输模式,发展液氢和管道运输技术已成为行业的当务之急。

  • 当前主流方式: 采用长管拖车运输高压气态氢(通常为35MPa)是目前最主要的储运方式 ⁴⁴。这种方式适用于短距离、小规模的运输,但对于长距离、大规模的氢气调配而言,其运输成本过高,经济性差。

  • 液氢(LH2): 液氢的密度远高于气氢,被认为是实现大规模、长距离运输的关键技术路径。中国正在积极布局液氢产业链,包括液化工厂、低温储罐和运输装备的研发制造。国富氢能、中集安瑞科等企业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致力于打通从制氢、液化到终端加注的全产业链技术 ⁵。

  • 管道运输: 管道被视为未来实现点对点、低成本、大规模氢气输送的终极解决方案。中国的战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探索在现有天然气管道中掺入一定比例的氢气进行混输,以利用现有基础设施 ¹¹;另一方面,规划建设专用的纯氢输送管道。其中,中国石化规划建设的从内蒙古至京津冀地区的“西氢东送”管道,是中国首条跨省区的纯氢长输管道,具有里程碑意义 ⁴⁰。

中游储运环节的滞后,直接决定了中国氢能国家战略的地理和经济可行性。西部和北部地区拥有生产廉价绿氢的资源优势,而主要的消费市场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工业和经济中心。如果只能依赖高成本的卡车运输,那么上游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将被高昂的运输成本完全抵消。因此,在高效的液氢供应链或大规模输氢管道建成之前,中国的绿氢项目将被局限于“就近消纳”的模式(例如,一个光伏电站为一个相邻的化工厂供氢),这极大地限制了产业的整体规模和影响力。可以说,能否突破中游储运瓶颈,是解锁中国宏大氢能愿景的关键所在。

3.3 下游——应用

3.3.1 交通运输:商用车的先锋作用

中国的氢能应用战略成功地开创了以商用车为先导的独特模式,为产业初期创造了稳定的市场需求,并有力地带动了配套基础设施的发展。在政策的引导下,氢燃料电池的应用重点集中在重型卡车、公交车和市政环卫车等领域,这些场景的商业化路径更为清晰 ⁴。

为配合商用车的推广,中国正在积极打造“氢能走廊”或“氢能高速”,例如连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氢能交通网络,以及广东省正在推进的广湛氢能高速示范项目 ⁹。这些项目旨在沿关键物流干线形成集中的氢能应用场景和基础设施集群,从而为大规模车队运营提供保障。这一策略直接催生了对大容量加氢站(日加注能力达1吨、2吨甚至更高)的需求,以高效服务于商用车队,避免了小型加氢站利用率不足的问题 ²¹。

3.3.2 工业脱碳:下一个增长引擎

在交通领域取得初步成功后,氢能应用的战略重心正转向工业领域,特别是在钢铁和化工这两个“难减排”行业,这代表了氢能需求增长的下一个、也可能是规模最大的阶段。

  • 氢冶金: 中国宝武集团在湛江钢铁基地投产的百万吨级氢基直接还原铁(DRI)项目是全球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标志性工程 ²⁵。该项目以氢气替代焦炭作为还原剂,从源头上解决了炼铁过程中的大量碳排放问题,仅此一个项目每年就可减少超过5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²⁵。氢冶金为钢铁这一传统高耗能行业提供了可行的深度脱碳路径。

  • 绿色化工: 利用绿氢生产绿色合成氨和绿色甲醇,是另一个快速兴起的应用领域。这些产品不仅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被视为未来清洁航运燃料,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能建等大型国有企业正在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地投资建设多个与大型风光基地一体化的“风光制氢-氨/醇”项目 ⁵¹。这些项目不仅能就地消纳可再生能源,其产品(绿氨/甲醇)也比氢气本身更易于储存和长途运输,可以作为一种“绿色能源载体”出口到全球市场。

向工业应用的战略转移,从根本上解决了绿氢生产商面临的“规模化”难题。整个交通领域的氢气需求量,可能还不及一个大型工业项目的消耗量。一个年产百万吨的绿色合成氨工厂,就需要数万乃至十万吨级的绿氢供应。这种巨大的、稳定的、全天候的氢气需求,为耗资数十亿美元的大型绿氢生产项目提供了银行愿意提供贷款的商业可行性。因此,这一转变深刻地改变了氢能产业的投资逻辑,使其从一个带有投机色彩的交通应用,转变为一个坚实的工业和能源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从而为整个价值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锚点。

第四部分:企业生态系统:关键行业参与者剖析

中国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个由大型国有企业和专业化技术公司共同构成的独特企业生态系统。本部分将对其中的关键参与者进行分类剖析,以揭示其竞争格局和战略定位。

4.1 国家队:国有能源与工业巨头

国有企业(SOEs)在中国氢能产业中扮演着“市场开创者”和“规模驱动者”的核心角色。它们利用雄厚的资本实力、强大的政治资源和一体化的产业链优势,承担了早期市场的巨大风险,主导了基础设施和大型示范项目的建设,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中国石化 (Sinopec): 明确提出要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其战略布局覆盖全产业链 ⁵⁷。在上游,中国石化不仅利用其炼厂的副产氢资源,还大力投资绿氢项目,如新疆库车和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万吨级风光制氢项目,旨在实现炼化过程的绿色化 ⁴⁰。在中游,它正在规划建设中国首条跨省区纯氢管道 ⁴⁰。在下游,则依托其遍布全国的3万多座加油站网络,积极布局“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 ⁵⁸。此外,中国石化还通过战略投资,入股了国富氢能、重塑能源、康明斯合资公司等多家产业链关键企业,深度整合产业资源 ⁵⁷。

  • 中国宝武集团 (China Baowu Group): 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商,中国宝武是工业领域氢能应用的绝对引领者。其在湛江投产的百万吨级氢基直接还原铁项目,是全球低碳冶金领域的里程碑 ²⁵。该项目不仅展示了钢铁行业深度脱碳的可行路径,更重要的是,它为氢能创造了一个巨大的、非交通领域的稳定需求场景,为上游绿氢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拉动,对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意义非凡 ⁴⁸。

  • 其他国有巨头: 包括中国石油(CNPC)、国家能源集团(CHN Energy)、国家电投(SPIC)在内的其他能源央企,也都在积极布局氢能产业 ⁶⁰。它们主要利用自身在能源开发领域的优势,在风光资源富集地区投资建设大型“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重点发展绿氢、绿氨、绿色甲醇等绿色能源产品,目标是成为未来清洁能源的主要供应商 ⁵³。

4.2 技术领军者:装备与零部件创新企业

在国有企业创造的巨大市场需求的牵引下,一个充满活力的、由专业化民营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组成的创新集群正在崛起。它们聚焦于关键装备和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成为推动产业进步的核心力量。

  • 电解槽专家:

    • 隆基氢能 (LONGi Hydrogen): 全球最大光伏企业的子公司,成功地将其在光伏领域积累的规模化制造经验和成本控制能力复制到氢能领域。其推出的ALK Hi1系列高效碱性电解槽,以低至4.0 kWh/Nm3的直流电耗为目标,在市场上建立了技术领先地位 ³⁹。

    • 阳光电源 (Sungrow Power): 作为全球领先的光伏逆变器供应商,阳光电源也通过其子公司“阳光氢能”成功切入电解槽市场,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³⁹。

  • 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商:

    • 亿华通 (SinoHytec): 作为“中国氢能燃料电池第一股”,亿华通是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供应商,尤其在商用车领域拥有高市场份额 ⁶⁵。公司产品功率覆盖范围广,并成功为北京冬奥会等重大示范项目提供支持。近期发布的300kW大功率发动机,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重卡领域的优势 ⁶⁸。

    • 未势能源 (FTXT Energy): 长城汽车旗下的氢能科技公司,采取了“整车厂主导”的垂直整合模式。其业务覆盖燃料电池系统、电堆、膜电极,以及70MPa高压储氢瓶、瓶阀等全套关键零部件,旨在打造车规级的“氢动力系统”全场景解决方案 ⁶⁴。

  • 储运及加注设备专家:

    • 国富氢能 (Guofu Hydrogen): 一家提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核心装备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⁷⁴。公司在高压储氢系统、液氢解决方案和加氢站成套设备方面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为国内众多加氢站和燃料电池汽车提供了核心装备 ⁴⁵。

中国的氢能企业生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双轨驱动”结构。一端是大型国有企业,它们利用国家战略的东风和自身的资本优势,扮演“需求创造者”的角色,通过启动大型项目来拉动整个市场。另一端是专业化的技术公司,它们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扮演“技术推动者”的角色,通过激烈的竞争来加速创新和降低成本。例如,当宝武集团决定建设一个需要数百兆瓦电解槽的氢冶金工厂时,就为隆基氢能、阳光氢能等设备商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可预期的订单,从而激励它们投入研发、提升技术并降低报价。这种国企“搭台”、民企“唱戏”的协同模式,是解释中国氢能产业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快速进展的核心原因之一。

表3:中国领先氢能企业对比分析

公司名称 类型 核心业务领域 关键产品/项目 战略优势
中国石化 (Sinopec) 国有企业 全产业链整合 绿氢/绿氨项目(库车、鄂尔多斯)、“西氢东送”管道、加氢站网络 庞大的炼化副产氢基础、遍布全国的加油站网络、雄厚的资本实力 ⁴⁰
中国宝武 (China Baowu) 国有企业 工业应用(氢冶金) 百万吨级氢基直接还原铁(DRI)项目 全球最大钢铁企业的应用场景优势,创造巨大、稳定的氢气需求,引领工业脱碳 ²⁵
隆基氢能 (LONGi Hydrogen) 上市公司子公司 上游制氢(电解槽) ALK Hi1系列高效碱性电解槽 继承母公司在光伏领域的规模化制造和成本控制能力,技术领先 ⁴¹
亿华通 (SinoHytec) 上市公司 下游应用(燃料电池) 大功率商用车燃料电池发动机(G系列、M系列) 行业先发优势,技术积累深厚,商用车市场份额领先,品牌知名度高 ⁶⁵
未势能源 (FTXT Energy) 整车厂子公司 燃料电池与储氢系统 氢动力系统(氢柠技术)、电堆、储氢瓶、瓶阀 依托长城汽车的整车开发能力,实现核心零部件的垂直整合和车规级验证 ⁷¹
国富氢能 (Guofu Hydrogen) 私营企业 中游储运与加注 高压储氢系统、液氢解决方案、加氢站成套设备 “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装备布局,特别在储运和加注环节技术实力雄厚 ⁴⁵

第五部分:驾驭逆风:关键挑战与战略展望

尽管中国氢能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其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产业仍处于商业化初期,面临着经济性、技术成熟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重挑战。本部分将综合分析这些关键瓶颈,并对中国迈向氢能强国的未来路径进行展望。

5.1 执行鸿沟:“规划热、落地冷”

当前产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宏伟的规划与实际的项目落地之间存在显著差距。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绿氢领域,都出现了项目宣布数量众多但最终能够获得投资决策(FID)并顺利投产的比例偏低的现象 ³⁰。根据国金证券的数据,2023至2024年间,国内立项的绿氢产能远超650万吨,但实际落地的产能仅约11万吨,开工率不足25% ³⁰。

造成这种“规划热、落地冷”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性问题,在缺乏足够补贴和碳价支撑的情况下,绿氢项目对投资者吸引力有限 ²⁷。其次,部分企业宣布项目是为了抢占优质的风光资源或土地指标,而非真正基于市场需求,导致大量项目“备而不建” ³⁰。最后,下游消纳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中游储运基础设施的滞后,也使得许多上游生产项目难以找到可靠的商业出路 ³¹。这一挑战是全球性的,国际能源署(IEA)和氢能理事会(Hydrogen Council)的报告均指出,宏观经济逆风和政策不确定性正导致全球氢能项目普遍延迟 ⁷⁹。

5.2 跨越经济性门槛

实现与传统化石能源的成本平价,是氢能产业能否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核心。目前,绿氢的生产成本仍是灰氢的2到3倍 ⁸¹。虽然成本正在快速下降,但要完全弥合这一“绿色溢价”,仍需多方努力。

首先,技术驱动的成本降低是根本。这包括持续提升电解槽效率、降低设备制造成本,以及利用更廉价的可再生电力。其次,有效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这不仅包括对生产和应用环节的直接财政补贴,更重要的是建立能够反映能源环境外部成本的市场机制。例如,将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通过设定合理的碳价,可以增加使用灰氢的成本,从而间接提升绿氢的经济竞争力 ⁵。

5.3 技术与标准体系的完善

尽管中国在氢能产业规模上已处于世界领先,但在部分关键技术和核心材料上仍存在短板,同时,一套成熟、统一的标准体系仍有待完善。

在技术层面,燃料电池所需的高性能质子交换膜、高效率催化剂、碳纸,以及液氢储运所需的特种材料和设备等,部分仍依赖进口或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²。这些“卡脖子”环节制约了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和成本的进一步下降。

在标准体系层面,虽然国家和地方已出台大量政策和规范,但在氢气的质量、安全监管、计量以及跨区域输送等方面,仍需要建立一套全国统一、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 ²。一个完善的标准体系是保障产业安全、有序发展,以及未来参与国际氢能贸易的基础。

5.4 战略展望:通往氢能强国之路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凭借其强大的国家意志、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具备成为全球氢能经济主导力量的巨大潜力。其未来的发展路径将是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

  • 短期(至2025年): 核心任务是完成现有示范项目的落地和运营验证,特别是在商用车和工业应用领域。关键在于缩小“规划与落地”的差距,跑通初步的商业模式,验证技术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实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设定的阶段性目标 ¹。

  • 中期(至2030年): 产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将从交通领域转向工业脱碳。服务于钢铁、化工等行业的大规模绿氢生产将成为投资热点。在此阶段,突破中游储运瓶颈,特别是启动大规模、长距离输氢管道的建设,将是决定产业能否迈上新台阶的关键。

  • 长期(至2035年及以后): 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大幅下降,中国有望利用其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从能源进口国转变为绿色能源的出口国,通过出口绿氢、绿氨、绿色甲醇等产品,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扮演新的角色 ²⁰。

结论:

中国的氢能发展之路,是其更广泛的国家经济战略的一个缩影:利用强大的国家力量和顶层设计来克服新兴产业早期的市场失灵;通过培育巨大的国内市场和鼓励激烈的内部竞争,来驱动技术创新和成本的快速下降;最终目标是在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未来产业中,建立全球领先地位。这条道路无疑充满挑战,但其前进的方向和宏大的抱负已清晰可见。对于全球能源市场而言,理解中国的氢能战略,就是理解未来清洁能源格局演变的关键一环。

引用的著作

  1. 开启氢能产业新赛道_政策解读_中国政府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3/24/content_5680952.htm

  2. 积极有序发展氢能营造良好产业生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专家解读(二),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ndrc.gov.cn/xxgk/jd/jd/202203/t20220323_1320042.html

  3. 从试点探索到有序破局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 中国石化新闻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www.sinopecnews.com.cn/xnews/content/2025-05/19/content_7125480.html

  4. 2024 年上半年氢能产业跟踪报告,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pdf.dfcfw.com/pdf/H301_AP202409271640069432_1.pdf

  5. 2024氢能产业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 经济形势,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www.china-cer.com.cn/shuangtan/2024052027872.html

  6. 《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发布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世界第一 - 中国环境APP,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res.cenews.com.cn/hjw/news.html?aid=1266805

  7. 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 - 国家能源局,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www.nea.gov.cn/20250430/96022785b3a747248288ad1c57d3a025/2025043096022785b3a747248288ad1c57d3a025_35aeee443346424eb4a3da029cb007003c.pdf

  8. 22个省市将氢能写入2024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cn-heipa.com/newsinfo/6850376.html

  9. 助力长三角地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 中国银行,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pic.bankofchina.com/bocappd/rareport/202401/P020240125536906989656.pdf

  10. 《2024中国氢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发布 - 本院新闻_首都发展研究院,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bjdi.pku.edu.cn/xwzx/byxw/1379968.htm

  11.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深圳市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通知,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fgw.sz.gov.cn/gkmlpt/content/11/11283/post_11283945.html

  12. Hydrogen patent filings: Europe and Japan lead on innovation -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weforum.org/stories/2023/03/hydrogen-innovation-patents-technology/

  13. 国际氢能发展战略比较分析,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manu56.magtech.com.cn/kxgc/article/2022/1673-5668/1673-5668-17-2-1.shtml

  14. 《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中国将持续推动氢能产业政策接续发力 - 东方财富,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ap.eastmoney.com/a/202504303394871568.html

  15. 中国加氢站建设不断加速,广东最多、山东河北江苏等地紧随其后 - 第一财经,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yicai.com/news/102176996.html

  16. An Evaluation of the Driving Logic and Effectiveness of Germany’s Hydrogen Energy Strategy: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Global.. - China-CEE Institute,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china-cee.eu/2025/03/15/an-evaluation-of-the-driving-logic-and-effectiveness-of-germanys-hydrogen-energy-strategy-an-analysis-based-on-the-global-hydrogen-energy-industry/

  17. Chapter 7 - China’s Hydrogen Energy Perspectives: A Survey of Policy and Strategy from the Hydrogen Technology Leading Economie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eria.org/uploads/media/Research-Project-Report/RPR-2021-19/13_Chapter-7-China%E2%80%99s-Hydrogen-Energy-Perspectives_A-Survey-of-Policy-and-Strategy-from-the-Hydrogen-Technology-Leading-Economies.pdf

  18. Creating a Global Hydrogen Econom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ncst.ucdavis.edu/research-product/creating-global-hydrogen-economy-review-international-strategies-targets-and

  19. 丁曼:日本氢能战略的特征、动因与国际协调 - 中国智库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chinathinktanks.org.cn/content/detail?id=ve4sic73&v=zgzkoldversionview

  20.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4 :推动绿氢制储输用一体化发展 -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chinaev100.com/news/detail/1815

  21. 中国加氢站建设新趋势:建大站!1吨以上的加氢站已有4成-北极星 …,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m.bjx.com.cn/mnews/20240705/1387191.shtml

  22. China is doing to hydrogen electrolysers what they did to solar cells and batteries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reddit.com/r/Futurology/comments/1dnp4rm/china_is_doing_to_hydrogen_electrolysers_what/

  23. The comparison of policies for hydrogen energy in several countries. - ResearchGate,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The-comparison-of-policies-for-hydrogen-energy-in-several-countries_tbl1_356052784

  24. 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全球第一 - 国家能源局,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nea.gov.cn/20250530/a2ec7c8861f14df993ad4b1857bf82b9/c.html

  25. 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投产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chinaisa.org.cn/gxportal/xfglwap/portal/content.html?articleId=c84de749add0d528d65141fd63dfd4485258948cef3b86041a9192859b7dcb64&columnId=d059d6751dcaae94e31a795072267f7959c35d012eebb9858b3ede2990e82ea9

  26. Global Trends in Hydrogen Refuelling Stations: Lessons for Emerging Market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theelectricityhub.com/global-trends-in-hydrogen-refueling-stations-lessons-for-emerging-markets/

  27. 位列世界第一,我国氢能2024年生产消费超3650万吨,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680f1ef1e4b0ec1c3d96660e.html

  28. China added about 68% of new global green hydrogen production capacity in 2024, says government analysi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hydrogeninsight.com/production/china-added-about-68-of-new-global-green-hydrogen-production-capacity-in-2024-says-government-analysis/2-1-1814215

  29. 氢能行业报告1——制氢: 绿氢平价可期,关注下一个从0-1行业的 …,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306271591706588_1.pdf?1687855910000.pdf

  30. 绿氢困局:繁荣赛道下的经济性之痛 - 能源发展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nationalee.com/newsinfo/8456972.html

  31. 项目叫停、审批收紧、投资遇冷,绿氢何时破局? - 中国环境报,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cenews.com.cn/news.html?aid=1205431

  32. m.bjx.com.cn,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m.bjx.com.cn/mnews/20240705/1387191.shtml#:~:text=%E4%BC%9A%E7%A0%94%E7%A9%B6%E9%99%A2-,%E6%A0%B9%E6%8D%AE%E9%A6%99%E6%A9%99%E4%BC%9A%E6%B0%A2%E8%83%BD%E6%95%B0%E6%8D%AE%E5%BA%93%EF%BC%8C%E6%88%AA%E8%87%B32024%E5%B9%B4,%E5%8A%A0%E6%B0%A2%E7%AB%9919%E5%BA%A7%E3%80%82&text=%E6%B0%A2%E7%AB%99%E6%95%B0%E9%87%8F-,%E4%BB%8E%E5%90%84%E7%9C%81%E4%BB%BD%E7%9C%8B%EF%BC%8C%E4%B8%AD%E5%9B%BD%E5%8A%A0%E6%B0%A2%E7%AB%99%E5%BB%BA%E8%AE%BE%E5%91%88%E7%8E%B0,%E6%B2%A1%E6%9C%89%E5%8A%A0%E6%B0%A2%E7%AB%99%E5%BB%BA%E6%88%90%E3%80%82

  33. 研究报告:燃料电池汽车广阔市场蓄势待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jjckb.xinhuanet.com/20241101/19dab17b3ed749d19bff6a269cc56605/c.html

  34. 上半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实现“双增长” - 人民日报,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paper.people.com.cn/zgnyb/html/2024-07/22/content_26071640.htm

  35. 让氢能车更好跑起来,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images/2024-09/05/05/rmrbhwb2024090505.pdf

  36. A deep dive into the strategies driving China’s H2 succes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h2-tech.com/articles/2025/may-2025/columns/a-deep-dive-into-the-strategies-driving-china-s-h2-success/

  37. 2021 中国绿氢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简版),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www.nanoctr.cas.cn/binlab/greetings/202206/P020220621653066445764.pdf

  38. China Hydrogen Alliance:2024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 FuelCellChina,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fuelcellchina.com/Industry_information_details/5650.html

  39. 2025年中国氢能源产业链图谱研究分析(附产业链全景图) - 新浪财经,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cj.sina.cn/articles/view/7962326780/1da9776fc0010155zs?finpagefr=p_103&vt=4

  40. 乘“氢”风破浪,赴绿色新程 - 中国石化新闻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www.sinopecnews.com.cn/xnews/content/2025-02/17/content_7118882.html

  41. 隆基绿氢装备- 隆基绿能 - Longi,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longi.com/tw/products/hydrogen/

  42. 隆基ALK Hi1 - 隆基氢能 - Longi,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longi.com/cn/products/hydrogen/alk-hi-1/

  43. 隆基氢能ALK Hi1系列产品,面向全球发布 - Longi,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longi.com/cn/news/hydrogen-alk-hi1-product-launch/

  44. 《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2025—2035年)》政策解读,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fgw.fujian.gov.cn/jdhy/zcjd/bmzcwjjd/202506/t20250618_6928572.htm

  45. 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领先的氢能储运设备制造商,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guofuhee.com/

  46. 2023年氢燃料电池应用发展分析,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306301591953577_1.pdf

  47. 时隔7年举办的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宝武公开3个重大项目最新进展 - 新浪财经,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finance.sina.cn/2023-12-25/detail-imzzfuex0268646.d.html?from=wap

  48. 视点丨发展氢冶金助力钢铁行业深度脱碳的几个对策,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sdg-china.net/NewsList/info_itemid_69639.html

  49. 【湛江】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在湛江钢铁投产,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gdee.gd.gov.cn/dsdt3071/content/post_4401131.html

  50. 低碳冶金,“氢”装上阵!宝武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展示中国钢铁业减碳决心,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www.csteelnews.com/qypd/qydt/202310/t20231013_80316.html

  51. 中铁十五局签署绿电转化氢+N”绿色合成氨绿甲醇项目 - 电力-北极星电力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m.bjx.com.cn/mnews/20240507/1375347.shtml

  52. 我国最大绿色氢氨项目正式投产电力100%来自上游绿电,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7694548952280220098&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copy_url&track_id=11c34777-56bc-4947-95d9-3b3ad72d1181

  53. 总投资260亿!年产30万吨甲醇!中国能建可再生绿色能源一体化项目签约 - 低碳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ditan.com/business/market/613.html

  54. 36万吨绿氨!东方电气绿氢合成氨合成甲醇一体化项目落地辽宁 - 电力-北极星电力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m.bjx.com.cn/mnews/20240523/1378949.shtml

  55. 总投资超2600亿!2023年我国绿氢项目年终大盘点 - 氢能促进会,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cn-heipa.com/newsinfo/6768115.html

  56. 两个100亿级绿色氢氨醇项目落地东北 - 能源发展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nationalee.com/newsinfo/7204776.html

  57. 中国石化发布实施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www.sinopecnews.com.cn/xnews/content/2022-09/02/content_7047769.html

  58. 一文看懂中石化氢能布局五大路径 - 电力-北极星电力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m.bjx.com.cn/mnews/20220408/1216102.shtml

  59. 聚焦中国石化年度财报,氢能布局如何实现“质变”? - 电力-北极星电力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m.bjx.com.cn/mnews/20240326/1368056.shtml

  60. 万吨级绿色制氢项目大量启动行业巨头挑大梁 - 证券时报,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1220742.html

  61. 万亿级风口!若氢能大爆发,A股买什么?72家上市公司全名单请收好 - 证券时报,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837364.html

  62. 全链条布局氢能业务高质量推进氢能技术 - 中国石油报,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24/09/12/030142390.shtml

  63. 4.0 kWh/Nm³! LONGi Hydrogen launches new generation of electrolyzed water hydrogen production equipment ALK Hi1,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longi.com/us/news/hydrogen-alk-hi1-product-launch/

  64. 16家氢能企业上榜!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潜力企业百强榜发布 - 电力-北极星电力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m.bjx.com.cn/mnews/20240729/1391584.shtml

  65. 氢燃料电池行业深度报告,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6201573548813_1.pdf

  66. 亿华通 -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gyy.tsinghua.edu.cn/kjfh/zdqy/yhtt.htm

  67. SinoHytec,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en.sinohytec.com/

  68. 亿华通发布全新30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 - 电力-北极星电力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m.bjx.com.cn/mnews/20241226/1419278.shtml

  69. 亿华通新一代自主氢燃料电池发动机G120首发 - 电力-北极星电力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m.bjx.com.cn/mnews/20210409/1146464.shtml

  70. China’s SinoHytec launches all-new 300kW fuel cell engine - Gasgoo,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autonews.gasgoo.com/china_news/70035528.html

  71. 未势能源三大氢能产品突破核心技术长城氢能战略布局纵深推进 - 长城汽车,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gwm.com.cn/news_detail-18947.html

  72. “氢”风徐来:长城控股子公司未势能源完成5.55亿元B轮融资 - 21财经,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www.21jingji.com/article/20221201/herald/d027fb5abc3addd19ff04b110322c046.html

  73. 突破科技氢动未来 - 未势能源,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ftxt-e.com/upload/file/2024/02/21/d2a19d8d602a482e97899b79843eee27.pdf

  74. 国富氢能完成港股上市备案氢能装备领军企业加速国际化进程,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stcn.com/article/detail/1288620.html

  75. 国富氢能– CM Venture Capital 遨问创投,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cmventure.net/zh-hans/%E5%9B%BD%E5%AF%8C%E6%B0%A2%E8%83%BD/

  76. 盘点中国氢能产业链上中下游代表性企业,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www.sidri.com/shy/xwzx4/xydt4/2024082703034633088/index.html

  77. Alkaline Electrolyzer - Longi,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static.longi.com/hi1_99e3f75b3e.pdf

  78. 2025年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简版) - 新浪财经,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cj.sina.cn/articles/view/7962326780/1da9776fc001016e9w

  79. Executive summary – Global Hydrogen Review 2024 – Analysis - IEA,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iea.org/reports/global-hydrogen-review-2024/executive-summary

  80. Hydrogen Insights 2024,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hydrogencouncil.com/en/hydrogen-insights-2024/

  81. Hydrogen - IRENA,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1, 2025, https://www.irena.org/Energy-Transition/Technology/Hydrogen

旧文章 > < 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