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中国氢能地平线
一个新兴能源强国的崛起:战略、市场与未来
国家战略:将氢能定义为未来能源核心
中国已将氢能提升至与电力同等重要的国家级能源载体,旨在保障能源安全、驱动产业升级并实现“双碳”目标。这不仅仅是政策,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5万辆
2025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目标
10-20万吨
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目标
>560项
全国地方性氢能专项政策数量
无可比拟的市场规模:全球领导者
氢气生产结构 (2024)
目前,中国氢气生产仍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灰氢”为主,但“绿氢”转型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潜力巨大。
>3650万吨
年氢气生产与消费量,世界第一
>12.5万吨/年
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占全球>50%
>540座
累计建成加氢站,占全球约40%
解构价值链:进展与瓶颈
中国氢能产业覆盖“制、储、运、用”四大环节,每个环节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亟待突破的瓶颈。
制 (生产)
现状: 灰氢主导,绿氢兴起。
进展: 电解槽成本大幅下降,技术快速迭代。
瓶颈: 绿氢成本仍高于灰氢。
储 (储存)
现状: 高压气态储存为主。
进展: 液氢(LH2)储运技术正在布局。
关键瓶颈: 储运成本高,效率低。
运 (运输)
现状: 长管拖车是主流。
进展: “西氢东送”纯氢管道规划中。
关键瓶颈: 跨区域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用 (应用)
现状: 交通领域(商用车)先行。
进展: 工业脱碳(氢冶金、绿色化工)成为新引擎。
机遇: 工业应用将创造巨大需求。
应用突破与经济性展望
领先省份加氢站数量 (截至2024)
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在产业集群地区,广东省遥遥领先,为商用车规模化运营提供保障。
绿氢成本下降路径与展望
随着可再生能源和电解槽成本双双下降,绿氢有望在2025-2027年实现与传统灰氢的成本平价。
企业生态系统:“双轨驱动”模式
中国氢能产业由“国家队”和“技术领军者”共同推动。“国家队”创造市场、驱动规模;“技术领军者”聚焦创新、降低成本。
中国石化 (Sinopec)
角色:全产业链整合者
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布局从绿氢生产、管道运输到终端加氢站的全套网络。
中国宝武 (China Baowu)
角色:工业应用引领者
通过百万吨级氢冶金项目,为绿氢创造巨大且稳定的工业需求,引领行业脱碳。
隆基氢能 (LONGi)
角色:上游装备专家
光伏巨头跨界,凭借规模化制造和技术优势,在电解槽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亿华通 (SinoHytec)
角色:下游应用专家
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发动机供应商,在商用车市场拥有高份额和品牌知名度。
国富氢能 (Guofu)
角色:中游储运专家
提供“制储运加用”一体化装备,在储运和加注等关键瓶颈环节技术实力雄厚。
未势能源 (FTXT)
角色:垂直整合者
长城汽车旗下,打造车规级“氢动力系统”全套解决方案,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
战略展望:通往氢能强国之路
近期 (至2025年)
完成商业模式初步验证,缩小“规划与落地”差距,实现阶段性目标。
中期 (至2030年)
增长动力转向工业脱碳,突破储运瓶颈,启动大规模输氢管道建设。
长期 (至2035年+)
成为全球绿色能源(绿氢、绿氨)出口国,重塑全球能源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