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5日
随着超个性化内容推荐和AI伴侣的普及,每个人都可能沉浸在由AI为其量身定制的“现实滤镜”中。这种趋势将如何影响社会的共识形成、政治极化和集体身份认同?是否存在一个临界点,使得整个社会因“个性化现实”而变得空前割裂?
个性化现实,集体性未来:在AI时代驾驭共识、极化与认同
第一部分:个性化现实的架构
本报告的第一部分旨在奠定分析基础,阐述驱动超个性化趋势的技术与经济力量。我们将解构那些不仅过滤我们所见内容,更开始塑造我们情感与社交生活的算法及新兴技术,并将其置于数字时代主导性的商业模式框架内进行审视。
第一章 算法透镜:建构个性化世界
1.1 超个性化的内在逻辑
“现实滤镜”(Reality Filter)这一概念,是理解当前信息环境的核心。它描述了一种状态,即算法不再仅仅是信息检索的工具,而是为每个用户建构一个独特的“个人信息生态系统”(personal ecosystem of information)的复杂系统 ¹。其目标已超越寻找信息,转而致力于创造一种无缝、无摩擦且极具吸引力的用户体验 ²。这一过程遵循一个清晰的三步模型:首先,系统通过追踪用户行为来描绘其身份画像(“你是谁,你喜欢什么”);其次,基于画像为其提供最匹配的内容与服务;最后,不断微调以使匹配达到完美 ¹。
这种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遭遇思想和信息的方式。在过去,信息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共享的,而如今,它变得日益孤立和个人化。算法的运作并非随机,而是通过持续观察用户的点击、停留、分享等行为,不断强化对用户偏好的理解,从而将用户包裹在一个由其自身兴趣所反射构成的信息气泡中。这一过程的最终产物,便是一个被深度定制、与他人迥异的现实版本。
1.2 引擎室:监控资本主义与注意力经济
超个性化之所以成为数字时代的默认设置,其背后是强大的经济驱动力。这些驱动力主要源自两种相互关联的商业模式:注意力经济和监控资本主义。
技术社会学家齐内普·图费克奇(Zeynep Tufekci)的研究指出,大型技术平台的核心商业模式建立在捕获用户注意力,并将其出售给广告商的基础之上 ⁵。在这个“注意力经济”(attention economy)中,用户在平台上的停留时间成为最宝贵的资源。为了最大化这一资源,平台有强烈的动机去推广那些最能激发用户参与度的内容。实证表明,这些内容往往是具有对抗性、情绪化甚至煽动性的信息,因为它们最能有效吸引点击和互动 ⁷。因此,算法为了商业目标,自然会倾向于放大那些可能加剧社会分歧的内容。
然而,哈佛大学教授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提出的“监控资本主义”(surveillance capitalism)理论揭示了更深层次的逻辑。她认为,平台的业务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广告售卖。其核心在于创造并运营“行为期货市场”(behavioral futures markets),在这个市场中,关于我们未来行为的预测被公开买卖 ⁹。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互动,都不仅仅是为了优化当下的内容推荐,更是为了产生“行为剩余”(behavioral surplus)——一种用于训练和优化预测模型的宝贵数据。在这个框架下,个性化不再仅仅是为用户提供的服务,而是收集数据、提炼预测产品,并最终发展出一种“行为修正工具”(means of behavioral modification)的手段 ⁹。这种模式将个性化重新定义为一种控制工具,一个服务于监控资本利益的“大他者”(Big Other),其运作逻辑已与用户的福祉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相脱节。
将这两个理论结合,我们得以看清“现实滤镜”的本质。它并非一个旨在赋能用户的中立工具,而是一个服务于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系统。这个系统通过营造一个看似舒适、引人入胜的个性化环境,来高效地攫取用户的注意力,并将其行为数据转化为高利润的预测产品。现实的扭曲,因此成为该商业模式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而非一个偶然的技术缺陷。
1.3 技术基底:从协同过滤到生成式模型
支撑这一宏大商业架构的是不断迭代的技术基底。早期的推荐系统主要依赖协同过滤等技术,通过分析用户群体的行为来预测个体偏好 ¹⁰。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如BERT)的应用,推荐系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语义理解能力 ¹⁰。它们不再仅仅匹配关键词,而是能够理解用户查询背后的复杂意图,从而提供更加精准和连贯的推荐内容。包括eBay、阿里巴巴、美团在内的多家公司已将此类模型应用于其推荐系统实践中 ¹⁰。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兴起标志着一个质的飞跃。算法不再仅仅从现存的信息库中进行筛选和推荐,而是能够按需生成全新的、独一无二的内容 ¹⁰。这意味着,一个为用户量身定制的“现实滤镜”,其内部填充的内容可以完全是合成的。例如,一个AI伴侣不仅能与用户对话,还能向其发送一张由AI即时生成的、独一无二的“自拍”照片 ²。
这一技术轨迹预示着一个未来:个性化现实将不再仅仅是真实世界的一个经过精心筛选的切片,而可能是一个完全为个人定制的、由人工智能合成的世界。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将因此变得前所未有的模糊。这种从“策展现实”(curating reality)到“生成现实”(generating reality)的转变,极大地增强了“现实滤镜”的包裹性和沉浸感,也使其对个体认知和社会结构的潜在影响变得更加深远和复杂。
第二章 作为亲密他者的AI伴侣
2.1 AI伴侣的迅速崛起
在超个性化浪潮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分支是AI伴侣应用的爆发式增长。这些应用中的虚拟角色,能够与用户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高度拟人化的自然语言交流,因而迅速捕获了大量用户,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 ¹¹。市场数据显示,这一赛道正经历着高速发展。据《纽约时报》报道,全球已有超过1000万用户将AI恋人视为“伴侣”;同时,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具有不同程度陪伴功能的AI驱动应用已超过100款 ²。2024年,仅美国AI伴侣应用市场的价值就已超过46亿美元,并且整个市场预计将以超过27%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扩张,其中软件部分占据了80%的主导地位 ³。
这些AI伴侣的技术核心在于生成式AI、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边缘计算的突破。它们能够记忆对话历史,适应用户的沟通风格,进行角色扮演,并能流畅地讨论几乎所有话题 ²。通过整合用户交互数据、情感模式和行为反馈,开发者构建了能够跨越移动设备、桌面端和可穿戴设备的统一智能平台,实现了无缝的、跨渠道的个性化情感支持 ³。这种技术能力带来的逼真体验,使得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与AI“恋爱”日常的现象屡见不鲜 ²。
2.2 填补情感空缺:心理吸引力分析
AI伴侣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深层原因在于它们精准地满足了当代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深层心理需求。它们提供了一种即时的、无条件的、全天候的情感反馈和心理安慰 ¹¹。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存在社交障碍或承受巨大压力的人群而言,AI伴侣成为了一个理想的情感出口 ²。
这种现象与更广泛的社会心理趋势相吻合。一项针对中国年轻人的调研显示,代际越年轻,其幸福感、意义感、掌控感、归属感和自尊感均呈现下降趋势 ¹²。在这样一个普遍感到焦虑和意义模糊的时代,许多年轻人正在重新审视自我,并追问“我是谁?” ¹²。AI伴侣恰好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非评判性的空间,让用户可以寄托最私密的情感、探索未解的困惑,宣泄无处安放的孤独 ²。它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回音壁”,永远耐心、永远理解、永远支持。
从这个角度看,AI伴侣是“现实滤镜”的终极形态——它不仅过滤信息,更直接过滤和塑造了个体的社交与情感生活。人类关系中固有的摩擦、误解、冲突和不确定性,被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永远令人愉悦的算法互动所取代。AI伴侣通过提供一个完美优化的、无条件接纳的社交对象,为用户构建了一个无菌化的情感现实。
2.3 亲密关系的商品化
然而,这种看似纯粹的情感慰藉背后,是彻底的商业逻辑。AI伴侣提供的亲密关系是一种被精心设计和包装的商品。平台通过各种付费道具和服务,将用户对更深层次情感连接的渴望直接转化为商业利润。例如,一些应用推出的“记忆提升卡”等付费项目,允许用户付费让AI伴侣更好地记住自己的习惯与偏好,从而营造出更真实的亲密感 ¹³。
此外,平台还普遍采用游戏化设置,如定制剧本、多重剧情和即时反馈,来不断刺激用户的消费欲望和情感投入 ¹³。这种模式创造了一个核心悖论:一段旨在让用户感受真实与亲密的关系,其底层逻辑却完全由商业目标和用户数据攫取所驱动 ³。用户在寻求情感慰藉的同时,其情感模式、对话历史和个人偏好也被平台集中分析,用于优化服务、提升用户粘性,并最终服务于基于订阅的收入模型或更高级的付费功能开发 ³。亲密关系本身,在这里被量化、打包并出售。
2.4 伦理与发展的边界
AI伴侣的普及也带来了严峻的伦理挑战和潜在的社会风险。首先是情感依赖问题。过度沉浸于与AI的完美互动,可能削弱用户在现实世界中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其次,现实与幻想的边界变得模糊,这可能对用户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尤为令人担忧的是其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他们正处于建立身份认同和学习社交规范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将最私密的情感困惑和成长烦恼寄托于AI的冷静回声中,这不仅是一个心理现象,更是科学与人文交织的复杂反应 ²。若不对AI陪伴产品设置严格的年龄门槛和内容审查,极有可能出现向未成年人传播不良信息(如色情、暴力)或塑造其扭曲价值观的风险 ²。从法律层面看,提供AI色情聊天服务甚至可能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的违法犯罪 ¹¹。
因此,为AI设定明确的“互动上限”和伦理边界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议题。将人类核心的情感与发展过程部分外包给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AI,是人类社会正在面临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可能为一部分人带来慰藉,但也可能在未来投下长远的阴影,塑造出一代在处理真实世界复杂性方面能力较弱的个体。
第二部分:公共领域的碎裂
本报告的第二部分将从分析个性化技术“如何运作”转向探讨其“社会后果”。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被精心定制的“现实滤镜”如何具体地冲击着民主社会的核心功能:形成社会共识、进行政治辩论以及维系一个共享的集体身份。
第三章 社会共识的消解
3.1 大众传媒范式与“想象的共同体”
为了理解当前的变化,我们必须首先回顾一个历史基准。在20世纪,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扮演了构建社会共识的关键角色。尽管存在偏见和局限,但这些媒介提供了一个相对统一的信息环境,为整个国家设定了共同的议程。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经典著作《想象的共同体》中论证,正是通过报纸等印刷媒介,人们得以想象自己与数百万素未谋面的同胞生活在同一个“同质的、空洞的时间”里,分享着共同的经历 ¹⁴。这种由媒介建构的“我们感”,是民族国家形成和维系社会团结的心理基础 ¹⁴。大众传媒通过传播社会规范、协调公众意愿,成为了社会价值的“整合器”和社会认同的“孵化场”,是缔造“共同体”的核心力量 ¹⁴。
3.2 信息公地的瓦解
超个性化技术正在系统性地瓦解这一共享的信息基础。当每个用户都沉浸在由算法为其量身打造的个人信息宇宙中时,可供社会进行集体协商的“公共领域”便从根本上被侵蚀了 ¹。我们正在从一个消费媒介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媒介化”(Mediatization)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所有社会机构的运作逻辑都必须经过媒介逻辑的过滤和重塑 ¹⁵。当信息不再是公共的,而是高度私人的,一场有意义的“全国性对话”就变得异常困难,因为对话的基础——共享的事实、共同的议程、乃至共通的语言——都已不复存在。
这种转变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威胁的不仅仅是我们就某个具体议题达成共识的能力,而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识别和定义“共同挑战”的能力本身。如果一个人的信息流充满了经济衰退的警报,而另一个人的信息流则展示着文化繁荣的景象,他们甚至无法就“国家当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什么”达成一致。当共享的现实不复存在,共识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问题的根源,已不再是关于事实的争议,而是关于我们究竟生活在哪一个“现实”中的争议。
3.3 从公共舆论到聚合情绪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今天所谓的“公共舆论”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舆论,被认为是经过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讨论、辩驳、审议后形成的集体判断。然而,在个性化现实中,它更多地表现为数百万个孤立的、私人的情感反应的算法聚合。平台通过监测和量化用户对特定内容的即时反应(点赞、愤怒、分享),并将这些数据汇总,呈现为所谓的“民意”。
这种“舆论”并非集体深思熟虑的产物,而是碎片化情绪的简单加总。它缺乏审议过程中的理性权衡与相互理解,更容易被情绪化的、极端的言论所主导。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民主反馈的机制,使得政策制定者和社会精英面对的不再是一个经过整合的公众声音,而是一片嘈杂、易变且常常相互矛盾的情绪海洋。
第四章 政治极化的动力学
4.1 “过滤气泡”与“回音室”之辩
在探讨政治极化问题时,“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和“回音室”(Echo Chamber)是两个核心但常被混淆的概念。前者由伊莱·帕里泽(Eli Pariser)提出,特指由算法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其创造的个性化信息环境,它通过过滤掉不符合用户偏好的信息,将用户隔离在意识形态的气泡中 ⁴。后者则更侧重于用户的自我选择行为,即人们主动加入观点相近的社群,并只与志同道合者交流,从而导致相似观点被不断重复和放大 ¹⁸。
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特别是“过滤气泡”的实际影响,存在广泛争议。尽管公众和媒体普遍接受了“过滤气泡”会加剧社会割裂的论断 ¹⁷,但许多实证研究未能找到强有力的证据。一些学者指出,大多数人的信息来源比想象中更多元,算法甚至可能拓宽而非窄化人们的信息视野 ¹⁸。他们认为,用户的“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exposure)——即主动选择消费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是比算法更重要的因素,而这种倾向并非算法时代所独有 ¹⁸。然而,另一些研究则得出相反结论,认为基于结构相似性进行推荐的算法,确实会加剧用户的观点极化,并导致孤立的极化社区形成 ²¹。
表1:“回音室”与“过滤气泡”概念对比分析
概念 | 关键提出者 | 主要机制 | 主体能动性 | 主要学术争议 | 典型案例 |
---|---|---|---|---|---|
过滤气泡 (Filter Bubble) | 伊莱·帕里泽 (Eli Pariser) | 算法驱动的个性化推荐,根据用户历史行为自动过滤信息,过程对用户通常不可见。 | 较低。用户被动接受算法“投喂”,在不知情中被隔离。 | 缺乏强有力的实证数据支持;其效应可能被夸大;用户的跨平台信息消费行为被忽略。 | 两位用户在同一搜索引擎搜索相同关键词,却因个人历史数据不同而看到截然相反的排序结果 ²²。 |
回音室 (Echo Chamber) | 学术界(源于声学概念) | 个体主动选择加入观点相似的社群,并只与志同道合者交流,从而强化既有信念。 | 较高。用户主动选择信息源和社交圈,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 其普遍性存在争议,部分研究认为仅少数人处于纯粹的回音室中;但其对群体极化的影响得到较多支持。 | 一个政治立场鲜明的在线论坛或社交媒体群组,成员在内部不断转发和肯定彼此的观点,同时排斥和攻击外部不同意见 ¹⁸。 |
4.2 加速器假说:算法与认知偏误的共振
对上述争议的一个有效整合是提出“加速器假说”。该假说认为,将算法与用户选择视为对立的“因果关系”是一种误导。事实上,二者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正反馈循环。人类天生具有认知偏误,如“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即寻找支持自己既有观点的信息)和“错误共识偏误”(false consensus bias,即高估自己观点的普遍性)²³。在数字时代之前,满足这些偏误存在现实摩擦力。而算法平台的作用,正是将这种摩擦力降至零,使得沉溺于认知偏误变得前所未有的轻松和高效 ¹。
算法通过观察用户满足其偏误的行为(例如,点击了某篇观点鲜明的文章),将其解读为“用户兴趣”,并据此推荐更多相似内容,因为这能有效提升用户粘性 ²⁴。用户的偏误训练了算法,而算法的输出则进一步固化和放大了用户的偏误。因此,算法并非极化的始作俑者,而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加速器”和“放大器”,它与人类固有的心理倾向相互共振,将微小的观点差异催化为巨大的意识形态鸿沟。
4.3 “我们 vs. 他们”的数字心理学
这种反馈循环的最终产物,是“情感极化”(affective polarization)的加剧——即人们对政治对立派别日益增长的憎恶、不信任和敌意 ²⁵。回音室环境通过系统性地减少个体与外部不同观点的接触,从根本上削弱了共情能力 ²⁸。当个体持续被告知外部世界是充满敌意和错误的,而内部社群是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地方时,政治对手便不再是持有不同意见的同胞,而被视为对自身身份和价值观的生存威胁 ²⁹。
这种“我们 vs. 他们”的部落心态在数字空间中被不断强化。平台的设计往往奖励情绪化的、甚至是愤怒的表达,因为这类内容能获得更高的参与度,从而进一步加深群体间的裂痕 ³⁰。最终,政治极化的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它不再仅仅是关于税收或医疗政策的理性分歧,而是演变为一场关于身份、道德和归属感的部落冲突。这种基于身份的冲突,远比基于利益的冲突更难调和,也更具破坏性。
4.4 政治极化的实证证据
大量社会调查数据为这一趋势提供了佐证。例如,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自2014年以来的多项调查显示,美国社会中的政治分歧持续扩大,民众对媒体的信任度急剧下降,且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新闻媒体存在严重的政治偏见 ³⁰。这种不信任感本身就具有党派性,例如共和党支持者对主流媒体的不信任远高于民主党支持者 ³¹。虽然这些数据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证据,但它们与社交媒体的崛起在时间上高度重合。上文所分析的算法与心理机制,为解释这种相关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框架,即个性化信息环境通过放大偏见、削弱共情和强化部落认同,成为了推动情感极化走向失控的关键因素。
第五章 集体身份的重构
5.1 从民族认同到“圈层文化”
集体身份的构成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在20世纪大众传媒时代,集体身份往往是宏大的、具有包容性的,主要围绕国家、民族或地域等维度构建 ¹⁴。大众传媒通过提供统一的叙事和象征符号,帮助塑造了一种广泛的、共享的民族认同感 ¹⁴。然而,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宏大叙事正在被无数微小、具体且高度排他的“圈层文化”(圈层文化)所取代 ³²。
“圈层文化”特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由共同的兴趣、爱好、审美和消费习惯聚集起来的人群集合 ³²。这些圈层,无论是围绕动漫、游戏、特定明星,还是某种生活方式,都能为其成员提供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情感共鸣。然而,这种强烈的内部凝聚力,往往伴随着对外部的排斥。圈层文化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的特征,在强化内部认同的同时,也可能在不同圈层之间制造价值观的撕裂 ³²。这种转变意味着,社会的身份结构正从几个大的、相互重叠的同心圆(如国家、地区、宗教),碎裂成无数小的、互不相干甚至相互敌视的“部落”。
5.2 作为消费选择的身份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身份本身日益与消费行为深度绑定。美国学者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的需求正从满足生存需要,转向满足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感受性需求 ³²。文化消费,作为一种体验消费和情绪消费,其核心在于消费者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³³。因此,个体的消费选择——看什么电影、听什么音乐、穿什么品牌的衣服、玩什么游戏——不再仅仅是功能性的,而成为构建和表达“我是谁”的主要方式 ¹²。
年轻一代不再随波逐流地迎合大众共性,而是敢于追求新颖奇特的小众个性风格,通过消费来彰显自我 ³²。身份不再是与生俱来或由地理决定的,而是在数字世界中被主动策划、精心管理和持续“表演”的。这种“悦己消费”的兴起,标志着身份认同的来源已经从外部的集体(国家、社区)转向了内部的个人选择。
5.3 数字时代的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SIT)为理解这些动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自尊心部分来源于其所属的群体,因此他们有强烈的动机去维护自己所在群体(内群体)的正面形象,并将其与相关群体(外群体)进行比较,以获得优越感 ³⁵。
数字平台为社会认同理论的机制提供了完美的展演舞台。它们极大地降低了群组形成的门槛,使得人们可以轻易地围绕任何一种微小的共同点(哪怕是一个冷门的爱好)迅速形成内聚力极强的“内群体”。在这些群体中,成员通过使用特定的“黑话”、分享圈内人才懂的“梗”、以及一致对外地批评“外群体”,来不断确认和巩固自己的群体身份 ³⁶。身份理论预测,当身份得到验证时,会产生积极情绪;而当身份受到挑战时,则会引发负面情绪和防御性行为 ³⁶。这恰好解释了为何网络上的圈层冲突如此频繁且激烈。
5.4 个性化与部落化的悖论
最终,我们面临一个深刻的悖论:一个前所未有地崇尚个性化和个人主义的文化 ³²,却同时催生了前所未有地激烈的数字部落主义。对独特自我的不懈追求,最终将个体引向了高度同质化和排他性的小众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个体为了获得归属感,又必须遵守圈层内部严格的、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准则。
更重要的是,这种身份的碎裂化并非一个无心插柳的意外结果,而是与平台的核心商业逻辑高度一致。对于平台而言,将用户清晰地划分成一个个特征鲜明、偏好统一的“圈层”,远比面对一个模糊不清的“大众”更有利可图。因为这意味着更精准的目标市场划分和更高效的广告投放。因此,平台有商业动机去鼓励和加速这种身份的碎裂化。集体身份的瓦解,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同时也是数字资本主义商业模式的必然延伸。
第三部分:临界点的幽灵:社会分裂是否不可避免?
本报告的第三部分是整个分析的核心,旨在直接回应用户提出的最关键问题。我们将从现象描述转向理论建模,运用复杂性科学的视角,评估由“个性化现实”驱动的社会碎裂是否存在一个系统性的、不可逆的临界点。
第六章 复杂社会系统中的碎裂建模
6.1 超越线性因果:复杂性科学视角
要理解社会层面的宏大变迁,传统的线性因果模型(A导致B)往往力有不逮。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其行为由大量相互作用的个体所驱动,并表现出非线性的、难以预测的特征。因此,我们必须引入复杂性科学的分析框架。该框架的核心概念包括:涌现(Emergence),即微观个体间的简单互动在宏观层面产生出全新的、复杂的集体行为;反馈循环(Feedback Loops),即系统的输出会反过来影响其输入,从而产生自我增强或自我抑制的效应;以及相变(Phase Transitions),即系统在外部条件变化到某一关键值时,会从一种稳定状态突然跃迁至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稳定状态。
6.2 临界点概念:从气候到社会
“临界点”(Tipping Point)或称“引爆点”,正是描述这种相变现象的关键概念。它被定义为“全球或区域气候从一种稳定状态到另外一种稳定状态的关键门槛” ³⁷。一旦越过这个门槛,系统状态将发生剧烈且通常不可逆转的改变 ³⁷。气候科学中对亚马逊雨林退化、大西洋环流崩溃等临界点的研究已广为人知 ³⁷。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将这一概念应用于社会系统 ³⁸。研究表明,社会系统同样存在临界点,例如,当少数人的行为改变达到一定比例(研究发现在10%到43%之间,通常在25%左右),就可能触发整个社会规范的快速转变 ³⁹。与地球系统一样,社会系统也可能因外部压力而发生“负面社会临界点”,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cascading effects)³⁹。这为我们分析“个性化现实”带来的社会碎裂风险,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6.3 一个形式化模型:社会平衡理论与网络碎裂
为了将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有力的形式化模型,该模型结合了社会心理学和网络科学。其核心是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于1946年提出的社会平衡理论(Social Balance Theory, SBT)⁴⁰。该理论指出,人类在社交关系中倾向于追求“平衡”的“三元组”(triads)。一个平衡的三元组包括:“我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 + +),或者“我敌人的敌人是我的朋友”(- - +)。而不平衡的三元组,如“我朋友的敌人也是我的朋友”(+ - +),会给个体带来认知失调和心理压力 ⁴⁰。
近期,复杂性科学中心(Complexity Science Hub Vienna)的研究者将社会平衡理论与网络模型相结合,得出了一个惊人的预测 ⁴⁰。他们的模型显示,在一个社交网络中,随着个体平均社交联系数量的增加,整个网络起初能保持连接和凝聚力。然而,当社交联系的数量超过某个
临界点后,个体需要处理的不平衡三元组数量会急剧增多,导致认知负荷过载。为了缓解这种心理压力,个体最直接的策略就是切断那些导致不平衡的社交连接。
关键在于,当网络中的许多个体同时采取这一策略时,其宏观后果并非网络逐渐变得稀疏,而是一场突然的、灾难性的相变:整个社会网络会从一个高度连接的整体,突然碎裂成数个或更多个内部高度平衡(即内部成员彼此都是朋友)、但外部相互敌对(即不同“气泡”之间是敌对关系)的孤立“气泡” ⁴⁰。
这个模型为我们理解当前社会提供了一个深刻且令人不安的洞见。社交媒体平台的设计初衷和商业模式,正是为了无限增加用户的社交联系 ⁴¹。然而,根据社会平衡理论的模型,这种无限制的连接恰恰是推动整个社会系统走向碎裂临界点的关键参数。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那个承诺将我们所有人连接在一起的技术,其内在逻辑可能恰恰是撕裂我们的根本力量。这种从凝聚到碎裂的转变是突发的、不可逆的,如同水结成冰。
第七章 气泡社会?评估级联失效的风险
7.1 单一“临界点”是否是恰当的比喻?
尽管社会平衡理论模型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理论框架,但将整个社会的碎裂过程设想为一次性的、同步发生的“崩塌”,可能过于简单化。现实世界的社会系统远比模型更为复杂和异质。因此,有必要引入另外两个补充性的概念:“级联失效”(cascade failure)和“情境性临界点”(contextual tips)³⁸。
“级联失效”描述了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崩溃过程。社会的某个子系统(例如,政治话语领域)可能首先达到其碎裂的临界点。这种局部的碎裂会给其他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如文化认同、经济信任)带来额外的压力,从而降低它们的稳定性,并可能触发它们相继碎裂。这种连锁反应式的崩溃,可能比单一的、全局性的临界点更符合现实。
“情境性临界点”则强调,一个变量的微小变化可能导致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变量发生剧变 ³⁸。例如,社交媒体上信任度的持续下降(一个变量的渐变),可能不会立即导致社会网络崩溃,但它会创造一个“潜在”的脆弱环境,使得社会在面对外部冲击(如一场经济危机或公共卫生事件)时,极易发生信任的全面崩盘(另一个变量的剧变)。
7.2 “毒性极化”的现状
结合这些概念,我们可以对当前社会状态进行评估。社会心理学家彼得·T·科尔曼(Peter T. Coleman)认为,像美国这样的社会可能已经陷入了一种“毒性极化”(toxic polarization)的状态 ²⁷。这并非一个未来的临界事件,而是一种已经存在的、自我维持的恶性循环。在这种状态下,社会分裂本身成为了首要问题,因为它严重削弱了社会应对其他任何重大挑战(如气候变化、经济不平等、全球疫情)的能力 ²⁷。当社会的主要精力都消耗在内部的部落冲突上时,它就丧失了解决外部问题的集体效能。
7.3 综合模型:一个持续加速的碎裂过程
综合以上分析,本报告提出一个更为精细的综合模型。与其说社会正走向一个单一、戏剧性的“临界点”,不如说它正处在一个持续、且不断加速的碎裂过程中。由“个性化现实”所驱动的各种机制——共识的消解、情感的极化、身份的部落化——共同作用,使得整个社会系统变得日益“脆弱”(brittle)。
不同的社会子系统可能正以不同的速度逼近各自的临界点,但总体趋势是明确的:社会正朝着一个高碎裂度、低信任度、低集体效能的状态演化。这个过程可能不是突然的崩溃,而是一种缓慢的、系统性的衰败,最终导致社会陷入事实上的“不可治理”(ungovernability)和集体行动的瘫痪。
因此,最终的风险或许不是社会的分裂本身——社会总能以某种形式存在——而是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能够应对挑战的集体,其能力的丧失。当一个社会无法就其面临的生存威胁形成共识并采取有效行动时,从功能上讲,它已经越过了那个最关键的临界点。它将不再有能力将自己从其他危机中拯救出来。
第四部分:驾驭个性化的未来:通往韧性多元主义的路径
本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将从诊断转向提出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当前的发展轨迹并非不可逆转的宿命。通过在技术、政策和教育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干预,我们有可能引导社会走向一个更具韧性、更加开放和更多元的未来。
第八章 为多样性与偶然性而重新设计
8.1 一个设计选择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当前甚嚣尘上的超个性化并非技术的必然结果,而是特定商业模式驱动下的一个设计选择。既然它是被设计出来的,那么它同样可以被重新设计。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选择用技术来优化什么目标。
8.2 算法干预的多样化策略
事实上,一个技术上相当成熟的“多样性感知推荐系统”(diversity-aware recommender systems)领域已经存在。大量的学术研究已经开发出多种旨在平衡准确性与多样性的算法 ⁴²。这些技术手段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替代方案。
表2:提升信息多样性的算法干预策略分类
方法类别 | 具体技术 | 工作原理 | 主要优势 |
---|---|---|---|
两阶段方法 | 最大边缘相关性 (MMR)、行列式点过程 (DPP) | 在生成初步推荐列表后,通过重排序算法,在保持相关性的同时,主动选择与已选内容差异较大的项目,以增加列表多样性。 | 易于实施,可与现有推荐系统结合,效果直观。 |
学习多样化排序 | 优化正则化器、机器学习排序函数 | 将多样性作为目标函数的一部分,直接在模型训练阶段学习一个能同时优化准确性和多样性的排序模型,实现端到端优化。 | 泛化能力强,能从根本上解决多样性问题,而非事后补救。 |
信息感知方法 | 知识图谱、元数据融合 | 利用物品的属性、类别、社交关系等丰富的辅助信息,更全面地理解用户兴趣的多个维度,从而推荐新颖的、跨领域的项目。 | 能更好地发现用户的潜在兴趣,提供令人惊喜的“偶然发现”(serendipity)。 |
联合/混合模型 | 图神经网络 (GNN)、强化学习 (RL) | 结合多种模型的优势,如利用图网络捕捉项目间的复杂关系,或利用强化学习动态调整推荐策略,以适应用户变化的兴趣。 | 特征捕获能力强,能处理高度稀疏和动态变化的数据。 |
上表清晰地表明,我们不缺乏技术解决方案,真正缺乏的是部署这些方案的商业和政治意愿。尽管有研究指出,提升多样性实际上可以提高用户满意度和长期忠诚度 ⁴²,但许多平台仍将最大化短期参与度作为首要目标。这种认知上的短视和商业上的路径依赖,为外部的政策干预提供了充分的理据。
8.3 从个性化到主体性
除了在算法层面进行改进,更重要的是将权力和选择交还给用户。平台应被要求为用户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控制权。这包括:提供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的便捷选项,让用户可以选择接收与个人偏好无关的、具有普遍性的内容 ¹⁰;清晰地向用户解释某项内容被推荐的原因;以及允许用户主动调整其信息流,例如选择“增加多样性”或“探索新领域”等模式。这不仅仅是提供虚假的控制感,而是将用户从被动的“数据源”和“行为目标”,转变为拥有信息自主权的数字公民。
第九章 治理、问责与数字宪政
9.1 新监管框架的必要性
历史已经证明,完全依赖平台自我监管是行不通的。为了应对“个性化现实”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建立一个全新的、强有力的公共治理框架势在必行。
9.2 治理的三大支柱
一个有效的治理框架应建立在以下三大支柱之上:
**透明度与可解释性 (Transparency and Explainability)**:强制平台提供有意义的算法透明度。这不意味着要求公开全部源代码,而是要求其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公示其核心推荐算法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 ⁴³。中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相关建议都为此提供了范例 ⁴⁵。
**问责与审计 (Accountability and Auditing)**: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算法审计机制。授权受信任的研究机构或监管机构,对平台的算法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查,以评估其是否存在加剧社会极化、歧视特定群体或损害公共利益等有害影响。
用户权利的法典化 (Codification of User Rights):通过立法明确数字时代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应包括:访问非个性化服务的权利、数据可携权(the right to data portability)、以及理解和控制个人画像的权利 ¹⁰。
9.3 迈向数字宪政主义
这些监管措施不应被视为单纯的市场干预,而应被理解为一种“数字宪政主义”(digital constitutionalism)的实践。其核心目标是将民主社会的基本宪法原则——如言论自由、正当程序、平等保护——转化为能够有效治理数字空间的基本规则 ⁴³。
最终,有效的监管必须触及问题的根源,即商业模式本身。仅仅封禁特定类型的内容,无异于“打地鼠”游戏,治标不治本。更根本的路径是,对作为“监控资本主义”引擎的数据收集和行为预测机制进行规制。通过实施严格的数据最小化原则、目的限制原则,以及对“行为期货市场”的交易进行限制,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平台的经济激励结构。当通过制造极化“现实滤镜”来获利变得不再那么容易时,平台自然会有动力去采纳本报告第八章中提到的那些更能促进社会福祉的设计方案。
表3:针对AI个性化的多层次治理框架
治理层面 | 核心原则 | 具体政策工具 | 实践案例/方向 |
---|---|---|---|
技术(设计)层面 | 多样性与主体性 | 推广“多样性感知”算法;提供用户控制面板;默认关闭个性化选项。 | 平台内置“探索模式”;允许用户查看和编辑自己的兴趣标签 ¹⁰。 |
企业(自律)层面 | 伦理责任与透明度 | 建立内部伦理审查委员会;发布算法影响评估报告;遵循行业行为准则。 | 公司主动公开算法推荐的基本原理和目的意图 ¹⁰。 |
国家(立法)层面 | 公共利益与问责 | 制定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数据保护法;反垄断法;建立独立审计机制。 | 中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⁴⁴;欧盟《数字服务法》(DSA)。 |
国际(规范)层面 | 人权与普适价值 | 制定全球性AI伦理准则;促进跨国监管合作;推广媒介与信息素养标准。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AI伦理和平台透明度的建议 ⁴⁵。 |
第十章 培育新的公民素养
10.1 超越事实核查:传统媒介素养的局限
技术和政策是外部约束,而一个社会真正的韧性,最终来源于其公民的内在素养和价值观。传统的“媒介与信息素养”(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MIL)教育,主要聚焦于教导公众如何辨别信源、核查事实、发现“假新闻”⁴⁷。这在今天依然至关重要,但已远远不够。
10.2 迈向系统性素养
面对“个性化现实”,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系统性的公民素养。这种素养的核心,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程序员,而是让他们在概念层面理解算法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公民需要理解什么是“个性化”,什么是“过滤气泡”,什么是“注意力经济”,以及这些系统如何与自己的认知偏误相互作用 ⁴⁹。只有具备了这种系统性的认知地图,公民才能真正地、批判性地驾驭他们所处的数字环境。
10.3 培育“公民心性”
然而,比认知技能更深层次、也更关键的,是培育一种**“公民心性”**(civic disposition)。有研究批判“过滤气泡”的根本危害在于它侵蚀了民主审议所必需的背景条件 ⁵⁰。因此,教育的目标必须超越“批判性思维”,延伸至伦理和情感层面。这意味着要培育一种对多元主义的内在珍视,一种能够带着尊重和同理心与不同观点进行接触的能力,以及一种为了民主的健康而主动寻求挑战性信息的意愿和责任感 ⁴⁹。
这要求教育实践从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向“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同一议题,分析不同来源、不同立场的信息,并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 ⁴⁹。其目的不是要达成一致,而是要让学生体验和练习在分歧中进行建设性对话的过程。
10.4 公共机构的角色
图书馆、学校、大学、博物馆等公共机构,在培育新公民素养方面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它们应成为社区的“思想健身房”,通过举办跨越意识形态鸿沟的公共对话、读书会和讲座,为公民提供练习“公民心性”的场所 ⁴⁹。通过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这些机构可以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支持,共同抵御信息环境的碎片化 ⁵²。
最终,对抗一个由无数“个性化现实”构成的社会,最根本的力量,源于一个能够自觉地选择并珍视一个“共享现实”的公众。算法滤镜提供的是舒适、便捷和持续的自我肯定 ¹。而接触多元、甚至令人不悦的观点,在认知和情感上都是困难的。因此,新的公民教育必须为人们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理由”,去从事这项艰苦的工作。这个理由就是:与差异的接触,并非一种负担,而是民主公民的一项基本责任,也是通往个人心智成熟和集体智慧的唯一路径。这关乎培育一种对复杂性的欣赏,以对抗“气泡”中令人上瘾的简单性。
结论:算法时代的选择与设计
本报告的分析描绘了一幅严峻的图景。在强大经济逻辑的驱动下,以超个性化内容和AI伴侣为代表的技术,正在系统性地为每个个体构建一个独特的“现实滤镜”。这一趋势深刻地侵蚀着社会共识的基础,加剧了政治领域的“毒性极化”,并将宏大的集体身份重塑为无数微小、隔绝且时常相互敌对的“圈层”。
我们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理论,特别是社会平衡理论模型,论证了这种碎裂化趋势并非是线性的、渐进的,而是存在着“临界点”的风险。当社会的连接度超过某个阈值,整个社会网络可能发生从凝聚到碎裂的突然相变。更现实的风险或许是一种持续加速的“级联失效”,即社会因深度碎裂而丧失应对任何重大集体挑战的能力,陷入一种功能性的瘫痪。
然而,本报告的核心论点是,这一未来并非技术决定的宿命。我们所处的“个性化现实”,是人类设计和商业选择的产物。因此,一个更加多元、更具韧性、更有凝聚力的未来,同样可以通过审慎的设计和明智的选择来构建。
通往这一未来的路径是多层次的。在技术层面,我们拥有成熟的算法工具,可以在不牺牲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将多样性、偶然性和用户自主性重新注入信息生态系统。在政策层面,我们需要超越无效的平台自律,构建以透明度、问责制和用户权利为核心的强有力治理框架,并从根本上对“监控资本主义”的商业模式进行规制。在教育层面,我们必须培育一种超越传统事实核查的、全新的系统性公民素养,其核心是让公众理解系统的运作逻辑,并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多元主义和共享现实的珍视。
最终,我们面临的挑战并非技术性的,而是关乎价值和意志。我们是选择一个由算法定义的、舒适但孤立的“我”,还是选择一个需要努力维系的、复杂但完整的“我们”?答案将决定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割裂深渊,还是能够驾驭技术的力量,开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公共领域。未来,掌握在我们共同的设计与选择之中。
引用的著作
How Filter Bubbles Distort Reality: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 Farnam Street,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fs.blog/filter-bubbles/
2024:AI加速“出圈”“扩圈”-半月谈,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www.banyuetan.org/jrt/detail/20241230/1000200033134991735522932542600709_1.html
AI 伴侣应用市场规模及份额,2034 年增长预测 - Global Market Insight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gminsights.com/zh/industry-analysis/ai-companion-app-market
Filter bubble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ter_bubble
Zeynep Tufekci: We’re building a dystopia just to make people click on ads | TED Talk,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ted.com/talks/zeynep_tufekci_we_re_building_a_dystopia_just_to_make_people_click_on_ads/transcript
A Conversation with Zeynep Tufekci: social media, politics and you | UNC-Chapel Hill,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unc.edu/discover/a-conversation-with-zeynep-tufekci-social-media-politics-and-you/
American Consumer Culture and Social Media Polarization - PDXScholar,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pdxscholar.library.pdx.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2884&context=honorstheses
The Political Effects of Social Media Platforms on Different Regime Type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tnsr.org/2021/07/the-political-effects-of-social-media-platforms-on-different-regime-types/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hbs.edu/faculty/Pages/item.aspx?num=56791
重估推荐算法:海量信息时代,什么样的系统能帮人们掌控生活 - 新华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www.news.cn/tech/20241030/eaaf11136d844aa38cb4a5b4d38ba29e/c.html
防止“AI伴侣”脱离法律和伦理的轨道 - 新华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www.news.cn/mrdx/2024-08/08/c_1310783988.htm
一文读懂年轻人的文化消费现状与趋势 - 第一财经,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yicai.com/news/101749026.html
新华视点·AI走进生活丨AI伴侣走热,如何看待争议与风险?,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www.news.cn/tech/20241031/ec869bb26273426fa6e0e94b7bf2e2b6/c.html
加强大众传媒促进社会认同的功能 - CORE,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core.ac.uk/download/pdf/41447667.pdf
(PDF) 媒介化:社会变迁中媒介的角色/ Mediatization: The Role of …,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2945914_meijiehuashehuibianqianzhongmeijiedejiaose_Mediatization_The_Role_of_Media_in_Social_Change
媒介研究2018(上篇) - 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rirt.cuc.edu.cn/2020/0928/c3801a173409/page.htm
Filter bubble | Internet Policy Review,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policyreview.info/concepts/filter-bubble
回声室效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8%BF%B4%E8%81%B2%E5%AE%A4%E6%95%88%E6%87%89
窄化的信息世界: 国外信息茧房、选择性接触与回音室研究进展,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dik.whu.edu.cn/jwk3/tsqbzs/CN/10.13366/j.dik.2021.05.134
The Internet and Engaged Citizenship |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amacad.org/publication/internet-and-engaged-citizenship/section/3
舆论场观点极化现象研究: 成因、识别与应对策略 - 武汉大学信息 …,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dik.whu.edu.cn/jwk3/tsqbzs/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5972
The Echo Chamber Revisited | On the Media - WNYC Studio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wnycstudios.org/podcasts/otm/segments/143347-echo-chamber-revisited
Echo Chamber Effect | EBSCO Research Starter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communication-and-mass-media/echo-chamber-effect
New Study Challenges YouTube’s Rabbit Hole Effect on Political Polarization,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css.seas.upenn.edu/new-study-challenges-youtubes-rabbit-hole-effect-on-political-polarizatio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polarization as the gradual fragmentation of a divided society - Amazon S3,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s3-ap-southeast-2.amazonaws.com/figshare-production-eu-deakin-storage4133-ap-southeast-2/coversheet/49654842/1/verganitheoreticalframework2024.pdf?X-Amz-Algorithm=AWS4-HMAC-SHA256&X-Amz-Credential=AKIA3OGA3B5WOX2T3W6Z/20250706/ap-southeast-2/s3/aws4_request&X-Amz-Date=20250706T013958Z&X-Amz-Expires=86400&X-Amz-SignedHeaders=host&X-Amz-Signature=f414605746c1fb25f1aba2fd2ba859689d1b58c4797307b3f3504f8524cde8b6
Two-Group Dynamic Conflict Scenarios: “Toy Model” with a Severity Index,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ncmr.lps.library.cmu.edu/article/236/galley/239/view/
How Do We Escape Our Toxic Polarization? - Columbia New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news.columbia.edu/news/peter-t-coleman-new-book-the-way-out
Breaking Out of Echo Chambers: Expanding Perspectives …,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psychologyfanatic.com/echo-chambers/
What’s so bad about echo chambers? - Taylor & Francis Online,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020174X.2023.2174590
上一篇:《美国观察》138 | “政治飓风”何以重塑美国大选?——基于 …,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ciss.tsinghua.edu.cn/info/wzjx_mggc/8070
美国主流媒体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is.ruc.edu.cn/upload/editor/1/1616468953207.pdf
年轻人消费观念的新变化及其动因_理论前沿_人民论坛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rmlt.com.cn/2023/1117/687858.shtml
消费心理,如何影响文化产业 - 理论- 人民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205/c40531-26511593.html
“文化+”激发消费新活力 - 理论- 人民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5/0707/c40531-40515852.html
网络集体行动认同情绪模型的理论构想 - 推荐阅读_社会学视野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ociologyol.ruc.edu.cn/shxyj/tjyd/06974a3f5d114a4bb33634e115d094a0.htm
集体社会认同:使用数字数据综合认同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 - X-MOL,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x-mol.com/paper/1340022233688096768/t
[成果]北师大研究团队在地球复杂系统的临界要素与临界性方面获得 …,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news.bnu.edu.cn/zx/xzdt/131435.htm
Tipping Points | Request PDF - ResearchGate,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4242640_Tipping_Points
A global threshold model of enabling conditions for social tipping in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s – the role of sea level rise anticip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concern - ESD,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esd.copernicus.org/articles/16/545/2025/esd-16-545-2025-relations.html
Complexity Science Hub * News * New Theory Of Social …,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csh.ac.at/news/new-theory-of-social-fragmentation/
Zeynep Tufekci | FRONTLINE - PB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pbs.org/wgbh/frontline/interview/zeynep-tufekci/
多样化推荐综述 -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crad.ict.ac.cn/cn/article/pdf/preview/10.7544/issn1000-1239.202330600.pdf
汪庆华:算法透明的多重维度和算法问责 - 法治政府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fzzfyjy.cupl.edu.cn/info/1035/12715.htm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_国务院部门文件_中国政府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04/content_5666429.htm
让阳光照耀进来数字时代的透明度和问责制 - UNESCO Digital Library,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7231_chi
加速完善算法公开透明,强化算法治理 - 专题- 光明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topics.gmw.cn/2023-02/02/content_36340178.htm
媒体与信息素养| UNESCO,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unesco.org/zh/media-information-literacy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推进媒介与信息素养倡议 - UNESCO,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unesco.org/zh/articles/lianheguojiaokewenzuzhizaizhongguotuijinmeijieyuxinxisuyangchangyi
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途径*,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deyu.usst.edu.cn/_upload/article/files/ff/52/7032444f4f05a944175442a8a861/f4748891-5806-434b-bba6-e6c6eaae1f32.pdf
From mass to automated media Revisiting the ‘filter bubble’ - ResearchGate,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62876047_From_mass_to_automated_media_Revisiting_the_‘filter_bubble’
Escaping Echo Chambers by Diversifying Perspectives - Tomorrow Bio,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tomorrow.bio/post/escaping-echo-chambers-by-diversifying-perspectives-2023-09-5160734064-longevity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 -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