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无界·答无限
问无界·答无限

2025年07月09日

中国在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上的政策动向,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将对股市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图读懂

中国新一轮去产能:从强力出清到结构重塑及其股市影响

第一部分:产能过剩治理的范式演进

本报告的核心论点是,中国已进入一个全新的产能过剩治理阶段。这一阶段与以往的周期截然不同,其根本驱动力在于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的双重战略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的产业政策正在从注重数量削减转向追求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

1.1 “产能过剩”在顶层话语中的重现

近期高层政策信号为本轮去产能定下了基调。在沉寂数年后,“产能过剩”一词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重提,标志着该问题已再次成为政策议程的核心 ¹。这一变化并非偶然,它发生在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以及全球需求结构变化的复杂宏观背景之下,使得当前挑战呈现出多维性和复杂性 ³。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措辞极为审慎,强调“部分行业”面临产能过剩 ¹。这与以往周期中更具普遍性的表述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本轮政策将更具针对性,而非“一刀切”式的全面收缩。政策的焦点在于解决结构性问题,即低端产能的冗余与高端供给的不足并存 ²。

1.2 超越供给侧改革1.0:比较分析

要准确把握当前政策的内涵,必须将其与2016-2018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称“供给侧改革1.0”)进行比较。两轮政策在目标、手段和影响范围上存在本质区别。

  • **供给侧改革1.0 (2016-2018年)**:其核心特征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和量化指标。当时,政策主要针对钢铁、煤炭等国有企业占主导的重工业领域,以应对严重的债务和盈利能力危机 ⁶。主要工具是强制关停和设定明确的产能削减目标,具有鲜明的行政色彩 ⁷。

  • **去产能2.0 (当前阶段)**:本轮治理范式发生了显著转变,更加强调市场化手段、法治化原则和结构性优化 ⁷。政策范围更广,不仅覆盖传统产业,也延伸至新兴产业,其中民营企业的比重显著更高 ¹。政策工具箱也更为丰富,遵循“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多元化路径,旨在实现产业的平稳过渡和升级 ⁸。其根本目标已从简单的“去量”转变为“提质”。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管理思路的成熟。本轮去产能并非仅仅为了应对短期危机,而是服务于更宏大的国家战略。它是一场以产能治理为名义的产业升级战。政策话语体系中,“质量提升”、“数字化”、“绿色化”和“创新”等词汇的频率远高于单纯的“削减” ⁸。这意味着,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出具备技术和环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而非简单地通过拉高大宗商品价格来拯救濒危行业。投资者若简单复制2016年的投资剧本,可能会错失本轮结构性机遇的本质。

1.3 双重目标: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

当前一轮去产能行动并非孤立的政策,而是实现国家长期战略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两大支柱是“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

  • 高质量发展:政策旨在淘汰“低水平”、“落后”的产能,为先进制造业和“新质生产力”腾出发展空间 ⁵。通过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和技术标准,倒逼企业向价值链上游移动,降低对资源密集型和低成本生产模式的依赖 ⁸。目标是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⁸。

  • 绿色转型:环保和能效标准已成为本轮去产能最核心的政策杠杆。推动“绿色低碳能源”使用、降低单位产出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是驱动产业整合的关键力量 ⁸。政府明确提出,到2025年,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⁸。水泥行业被要求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无法承担改造成本的企业将被市场自然淘汰,这正是通过环境标准实现产业洗牌的典型案例 ¹¹。

许多看似新颖的政策工具,如差别化电价、信贷管控、产能置换等,其雏形在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指导意见中就已存在 ¹²。然而,其应用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上一轮周期中,这些工具往往是行政命令的辅助;而在当前周期,它们已成为市场化出清的主要驱动力。例如,以环保标准作为淘汰水泥产能的主要依据 ¹¹,相比直接下令关停特定工厂,是一种更符合市场逻辑、也更能应对国际审视的成熟治理方式。这反映出中国宏观调控工具箱的演进和善用。

表1:去产能政策比较:当前周期 vs. 2016-2018年

特征 去产能2.0 (当前) 供给侧改革1.0 (2016-2018年)
首要目标 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 数量削减与化解危机
核心杠杆 市场化、法治化工具(环保、能效、技术标准) 行政命令、量化指标
目标行业 覆盖传统与新兴产业,更分散 集中于钢铁、煤炭等重工业
主导企业类型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并存 国有企业占绝对主导
预期结果 技术驱动的行业整合与龙头崛起 大宗商品价格修复与企业盈利改善

第二部分:政策工具箱深度解析

本轮去产能的实施依赖于一套精心设计、相互关联的政策工具。这些工具共同构成了一个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加速优胜劣汰的系统性框架。

2.1 市场化出清机制:并购重组与“僵尸企业”退出

政策明确鼓励通过市场化的兼并重组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运营效率 ⁸。目标是培育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以应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

一个关键的着力点是处置“僵尸企业”。这些企业早已丧失自我造血能力,仅靠地方政府或银行的非市场化输血维持生存 ¹³。本轮政策旨在通过完善破产程序、切断不合理的信贷支持,加速其市场出清。政府的角色正从过去备受争议的“拉郎配”式行政撮合,转变为创造有利市场环境的“引导者”和“服务者” ¹³。尽管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行业,政府的引导作用依然重要,但总体方向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2 监管之筛:提高生存门槛

这是本轮去产能战略的基石。通过系统性地提高行业准入和运营标准,政府迫使企业在“投入升级”和“退出市场”之间做出选择,从而实现对落后产能的精准剔除。

  • 环保标准:这是最具威慑力的工具之一。强制推行超低排放标准(如水泥行业)、设定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对环境敏感区域执行更高的标准,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环保合规成本 ⁸。

  • 能效与资源效率:对单位产出的能耗、水耗和物耗实施更严格的强制性标准 ⁸。这项措施与差别化定价政策相结合,直接将企业的能源效率与其运营成本挂钩。

  • 质量与安全标准:利用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生产法规,淘汰那些生产不合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的劣质产能。这在煤炭等高危行业尤为关键 ⁶。

2.3 金融杠杆:“胡萝卜加大棒”

金融体系被全面动员,以信贷政策的“有保有控”来精准支持去产能议程。这一策略在2013年的政策框架中已有详细阐述,并在当前得到强化和细化 ¹²。

  • 信贷“大棒”(控):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金融机构被严令禁止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包括贷款、发债或上市融资 ¹²。对于环保、能效、质量、安全等方面不达标的存量企业,信贷支持同样会受到严格限制。这相当于切断了落后产能的金融“氧气管”。

  • 信贷“胡萝卜”(保):与此相对,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绿色转型以及向境外转移产能等活动的信贷支持 ¹²。例如,为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提供期限更长(可达7年)、利率合理的并购贷款,以金融资源引导产业向更健康的方向整合。

  • 差别化定价:对能耗、水耗不达标的企业,实施惩罚性的、远高于标准水平的电价和水价 ¹²。这种做法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企业的直接生产成本,为低效企业创造了强大的退出压力。

2.4 产能置换体系:有序的现代化

产能置换是实现“严控增量、优化存量”目标的关键机制。它要求希望建设先进新产能的企业,必须首先收购并淘汰等量(在环境敏感区则为减量)的落后旧产能 ¹²。

这一机制创造了一个“产能指标”的市场,为落后企业的主动退出提供了一条具有经济激励的路径,同时也为优势企业在不增加行业总产能的前提下进行技术升级和现代化改造打开了通道 ¹³。然而,该机制在执行中也存在挑战,部分地方政府可能出于维护本地GDP增长的动机,在置换过程中出现“重数量轻技术”的倾向,从而削弱了政策的初衷 ¹³。

这套政策工具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难以逾越的竞争“护城河”。落后企业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挑战,而是来自金融、监管、价格和市场准入等多个维度的协同压力。其信贷渠道被收紧,能源成本被推高,环保合规开支剧增,新建产能的路径也被堵死。这种系统性的压力使得低效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与此同时,技术先进、资本雄厚的龙头企业则能获得充裕的信贷支持和政策空间来扩张优势。这是一个旨在加速行业领导者脱颖而出的深思熟虑的政策设计。

第三部分:行业剖析:两种产能过剩的故事

本轮产能过剩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显著的结构分化。投资者必须清晰地辨别两种截然不同的过剩类型:传统行业的经典周期性与结构性衰退,以及新兴产业的“结构性过剩”。

3.1 传统产业:整合与绿色的必由之路

这些行业的核心困境,源于长期结构性过度投资与短期周期性需求锐减的叠加,其中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是最主要的外部冲击 ⁴。

  • 钢铁与有色金属:行业产能利用率处于历史低位 ²。政策应对的重点是巩固上一轮改革的成果,严禁任何形式的新增产能,同时大力推动向绿色、节能的电炉钢生产转型 ²。政策导向并非追求新一轮的大规模出清,而是通过“回头看”等方式防止已淘汰产能死灰复燃,并引导存量产能升级。

  • 水泥与建材:这是本轮过剩危机的“重灾区”。由于高度依赖房地产和基建投资,行业需求遭遇断崖式下滑,产能利用率已降至极低水平 ²。此处的关键政策杠杆是强制推行超低排放标准 ¹¹。这一硬性要求将极大地增加企业的资本开支和运营成本,资本实力较弱、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将难以为继,最终只能选择关停或被大型集团收购,从而实现行业的高度整合。

  • 石化与纺织:这些行业面临的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即低端、同质化的大宗产品产能严重过剩,而高附加值、特种性能的新材料和高端纺织品供给不足 ²。政策路径将围绕“严格的产能置换+转型升级”展开,严控中低端产能的扩张,同时通过财税和金融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²。

3.2 新兴产业:驾驭“结构性过剩”

新兴产业的过剩逻辑与传统产业截然不同。其问题不在于长期需求的匮乏,而在于供给侧的“野蛮生长”。在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竞赛和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下,大量投资涌入,导致了同质化的产能急剧扩张 ¹。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结构性过剩”:即中低端产能泛滥,价格战惨烈,而真正具备技术壁垒的尖端产能依然稀缺 ¹。

  • 光伏产业:从多晶硅到电池片再到组件,整个产业链都陷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名义产能已远超全球总需求 ¹⁴。这直接导致了产品价格的持续暴跌和全行业的普遍亏损。行业的出清将是一个残酷的市场化过程,技术路线落后(如P型电池)、成本控制不佳、资产负债表脆弱的企业将被淘汰。政策层面正通过提高新建产能的技术和效率门槛(如在2024年11月工信部发布的《光伏行业制造规范条件》中提高标准)、引导行业自律减产以及鼓励企业“走出去”等方式,来管理这一过程 ²。

  • 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该行业呈现出一个悖论:一方面,总体产能利用率不高,尤其是在商用车和中低端乘用车领域;另一方面,头部企业仍在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开支,以争夺高端市场和下一代技术的高地 ¹。产能过剩与高投资并存的现象十分突出 ¹。随着国家层面的普惠性补贴政策退出,市场竞争成为主导力量。政府的调控手段将更加精细化,可能通过收紧生产资质审批、提高技术安全标准等方式,来遏制“内卷式”的重复布局,同时继续支持优势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 ¹。

产能过剩的性质直接决定了投资策略。在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投资逻辑的核心是**“押注整合与定价权的回归”**。随着竞争对手的退出,幸存的龙头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强的议价能力,其盈利能力有望实现周期性修复。投资者的目标是识别出那些最有可能成为“最后站立者”的公司。

而在光伏、动力电池等新兴行业,投资逻辑则转变为**“寻找技术差异化与穿越周期的能力”**。在惨烈的价格战中,仅仅幸存是不够的。最终的赢家必须是那些拥有下一代技术(如光伏领域的TOPCon/HJT技术、电动车领域的固态电池技术)、能够持续降低成本并拥有健康资产负REE的企业。投资者的任务是进行深度研究,识别出那些能够凭借技术壁垒摆脱同质化竞争、引领行业下一阶段发展的真正创新者。

表2:产能过剩行业矩阵:诊断与政策应对

行业 产能利用率状况 (及历史分位) 过剩主要成因 关键政策杠杆 预期行业格局
水泥建材 极低 (约65%, 历史11%分位) ² 房地产需求骤降 强制超低排放标准、严格产能置换 高度整合,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钢铁 偏低 (约76%, 历史29%分位) ² 房地产、基建需求走弱 巩固前期成果、严禁新增、绿色改造 集中度稳定,盈利能力取决于需求复苏
石化化工 结构性过剩 (沥青开工率极低) ² 低端产能重复建设,外需波动 严格产能置换、鼓励高端化转型 低端出清,特种化学品领域出现新机遇
光伏 偏低 (电气机械约77%, 历史21%分位) ² 投资过热、地方政府推动、技术同质化 提高技术门槛、市场化出清、鼓励出海 残酷洗牌,技术领先和成本控制最优者胜出
新能源汽车 结构性过剩 (卡车开工率低) ² 投资过热、补贴退坡、低端重复建设 市场竞争、提高技术标准、管理生产资质 品牌分化加剧,头部集中趋势明显

第四部分:全球维度:“走出去”与日益增长的保护主义

将国内过剩产能向全球市场疏导,是中国化解此轮过剩问题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这一战略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

4.1 全球扩张的战略必要性

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通过对外投资合作、优化全球产地布局来消化国内产能,是一项长期国策 ¹²。对于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为代表的“新三样”而言,这一战略尤为关键,因为这些产业在规划之初就已将全球市场纳入考量 ¹。“一带一路”倡议为这一战略提供了重要通道,相关政策明确鼓励太阳能、风电等绿色能源企业“走出去”,在沿线国家建设一批绿色能源示范项目 ¹⁶。

4.2 驾驭地缘政治逆风

然而,中国的这一产能输出战略正遭遇来自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强大阻力。美国和欧盟等相继以“产能过剩威胁本土产业”为由,对中国的新能源产品设置贸易壁垒,如加征关税、发起反补贴调查等 ¹。这使得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充满风浪。

这种地缘政治压力正倒逼中国企业进行战略升级:从简单的产品出口,转向更为复杂、资本密集度更高的**“全球化本土运营”**。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在终端市场或其邻近区域(如欧洲、墨西哥、东南亚等地)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供应链体系,以规避贸易壁垒,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并争取当地的政策支持 ¹⁷。能否成功实现这一战略转型,将是区分中国“新三样”企业是昙花一现的出口商,还是能成长为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的关键。

地缘政治风险已从一个外部变量,内化为中国领先工业企业核心战略的一部分。过去,企业海外布局主要基于劳动力成本、物流效率等经济考量。如今,它已演变为一盘复杂的棋局,选址决策需要同等甚至更多地权衡贸易政策、政治关系和供应链安全。这为企业带来了新的风险,也创造了新的机遇。那些能够通过建立本土化合作、实现供应链多元化等方式,巧妙驾驭复杂地缘政治格局的企业,将构筑起强大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产能过剩”的叙事,正在为中国制造一个负向反馈循环。贸易壁垒的建立,堵塞了中国国内过剩产能向外释放的一个重要阀门 ¹⁶。这些被困在国内的产能,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市场的价格战 ¹⁴,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甚至可能导致企业采取更激进的低价出口行为。而这种行为,又为西方政客提供了更多“证据”,来合理化其更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如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是北京和相关企业面临的重大战略挑战。

第五部分:股市影响与战略投资蓝图

前述所有关于政策、产业和地缘政治的分析,最终都将传导至资本市场。本部分旨在将这些分析转化为一个清晰、可执行的投资框架。

5.1 从宏观到市场的传导机制

本轮去产能将通过多个渠道影响关键经济指标和资本市场表现,其模式可参考历史经验进行预判 ²。

  • **PPI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去产能在短期内可能因需求疲软而难以扭转PPI的下行趋势。但从中期看,传统行业的产能出清将为大宗商品和工业品价格提供坚实底部,并最终带来回升动力。然而,新兴产业持续的价格战将对整体PPI构成拖累,形成对冲效应。PPI的趋势性回升,不仅需要供给端的收缩,更需要需求端的有效刺激政策相配合。

  • 企业盈利:行业利润将出现显著分化。在水泥、化工等经历残酷整合的传统行业,幸存的龙头企业在行业秩序恢复后,其利润率有望得到显著修复。而在光伏、动力电池等新兴行业,激烈的竞争将使利润率在短期至中期内持续承压,只有少数技术和成本领先者能率先实现盈利能力的改善。

  • 制造业投资:总体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因过剩行业的资本开支削减而放缓。但投资结构将进一步分化:落后和过剩领域的投资将大幅萎缩,而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高端制造、绿色升级和数字化改造领域的投资将保持强劲。

5.2 识别赢家与输家:一个分析框架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构建一个识别本轮去产能周期中潜在赢家和输家的框架。

  • 潜在赢家

    1. 整合之王:在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行业中,那些凭借规模、成本和环保优势得以幸存,并能通过并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国有或民营龙头企业。它们将是行业集中度提升和定价权恢复的最大受益者。

    2. 技术领袖:在新兴产业(光伏、动力电池等)中,那些拥有明确的下一代技术路线、强大的研发能力、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并能率先摆脱价格战泥潭的创新型公司。

    3. 全球领航者:在“新三样”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行业中,那些能够成功实施全球化本土运营战略,有效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并成功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

  • 潜在输家

    1. 高成本落后者:在传统行业中,那些技术老旧、环保不达标、债务负担沉重的企业,它们是本轮政策精准打击的对象。

    2. 同质化生产者:在新兴产业中,那些缺乏核心技术、仅靠价格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企业,它们将在行业洗牌中被率先淘汰。

    3. 受困的出口商:那些严重依赖出口,但缺乏资本实力和战略远见去进行海外本土化布局的企业,它们将面临国内市场“内卷”和海外市场壁垒的双重挤压。

5.3 新周期的关键投资主题

综合以上分析,投资者可关注以下三大投资主题:

  • **主题一:整合为王 (Consolidation Kings)**:这是一个典型的价值与周期复苏主题。重点是在水泥、基础化工等传统行业中,识别出那些在行业洗牌后将受益于竞争格局改善和产品价格回升的龙头企业。投资的核心是押注行业纪律的重建。

  • **主题二:技术套利 (Technology Arbitrage)**:这是一个成长与质量并重的主题。它要求投资者进行深入的产业研究,在光伏、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发掘出那些拥有真正技术护城河、能够引领产业迭代的创新公司。投资的核心是识别并投资于未来的行业标准制定者。

  • **主题三:全球冠军 (Global Champions)**:这是一个着眼长期的成长主题。重点是关注“新三样”中那些展现出卓越的国际化战略执行能力的企业。它们能否成功地从“中国出口”转向“全球运营”,将是决定其长期价值的关键。

资本市场很可能会呈现出显著的二元化特征,为价值投资者和成长投资者同时创造机会。传统行业的故事是一个经典的价值投资剧本:在行业低谷时买入资产质量优良的龙头企业,等待周期复苏和竞争对手出清,最终收获利润率和估值双重修复的回报。新兴产业的故事则更像是一个成长股或风险投资的剧本:在价格战的废墟中,寻找少数几家能够凭借颠覆性技术脱颖而出的公司,一旦其领先地位被市场确认,其股价将迎来爆炸性的重估。

此外,资本市场的影响往往是领先指标。股价的变动很可能发生在政策宣布或市场对政策可信度形成预期的阶段,而非等到企业财报完全反映出基本面变化之后 ²。正如2016-2018年的经验所示,大宗商品价格和相关股票在去产能政策宣布后便迅速上涨。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密切跟踪政策的细节、执行力度和关键信号(如某项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出台、某家知名的“僵尸企业”破产),其重要性不亚于分析季度财报。

表3:投资策略矩阵:从政策到投资组合

投资主题 重点行业 关键政策驱动力 预期行业影响 选股标准
主题一:整合为王 水泥、基础化工、部分有色金属 环保/能效标准提升、严格产能置换 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龙头企业定价权恢复 成本优势、环保达标、健康的资产负债表、潜在的并购能力
主题二:技术套利 光伏、动力电池、半导体设备、高端装备 提高技术准入门槛、市场化竞争、研发支持 技术路线快速迭代,落后技术被淘汰,赢家通吃 明确的下一代技术路线、高研发投入、专利护城河、穿越周期的财务能力
主题三:全球冠军 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 “走出去”战略支持、应对海外贸易壁垒 从出口模式转向全球本土化运营 成功的海外建厂经验、多元化的市场布局、驾驭地缘政治风险的能力

第六部分:结论与前瞻

中国正开启一轮以结构重塑和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更为复杂和精细化的去产能进程。这标志着中国产业政策范式的深刻演进:从过去依赖行政命令的强力出清,转向更多依靠环保、能效、技术等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引导产业优胜劣汰。这一转变的根本目的,是为“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两大国家战略服务,培育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本轮去产能呈现出显著的二元特征。在传统行业,核心任务是消化因房地产下行等因素造成的过剩产能,推动行业整合,最终目标是形成由少数龙头企业主导的、更为健康的竞争格局。而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面临的则是投资过热导致的“结构性过剩”,政策旨在通过市场化洗牌,淘汰同质化、低技术的产能,支持真正的技术创新者脱颖而出。

这一复杂的产业变革将对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它将创造出泾渭分明的投资机会:传统行业的“整合为王”主题,关注周期复苏和定价权回归;新兴产业的“技术套利”主题,聚焦于识别能够穿越周期的技术领袖。同时,企业能否成功驾驭全球化和地缘政治的挑战,将成为衡量其长期价值的另一个关键维度。

展望未来,这一新范式去产能的成功,将对中国经济的长期竞争力至关重要。然而,前路并非坦途。其主要风险在于:政策执行的偏差,地方保护主义可能干扰市场出清的进程;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升级,可能进一步封堵中国产能的外部出口;以及国内需求复苏弱于预期,可能延长产业调整的痛苦期。投资者在布局相关机遇时,必须对这些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并持续跟踪政策执行的每一个细节。

引用的著作

  1. 经济观察网-辨析产能过剩:情况复杂,小心分析-经济观察网-专业 …, 访问时间为 七月 9, 2025, http://www.eeo.com.cn/2024/0501/658614.shtml

  2. 2024年去产能:行业、路径与影响 - 华尔街见闻, 访问时间为 七月 9, 2025, 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709033

  3. 我国当前产能过剩的现状、原因及应对政策, 访问时间为 七月 9, 2025, http://www.sic.gov.cn/sic/81/455/0716/3068_pc.html

  4. 详解产能过剩:历史对话现实, 访问时间为 七月 9, 2025,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404121630184668_1.pdf?1712944093000.pdf

  5.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及其治理, 访问时间为 七月 9, 2025, https://cidi.suf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22/ae/25656e194f36972633234025e655/cdd45c1c-de9f-4e8a-996b-f1f42af2ad59.pdf

  6. 今天的国务院常务会定了这4件大事 - 中国政府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9, 2025, https://www.gov.cn/xinwen/2016-08/16/content_5100012.htm

  7. 本轮产能过剩有何不同? - 海通证券, 访问时间为 七月 9, 2025, https://www.htsec.com/jfimg/colimg/upload/20240117/1705470115683050352.pdf

  8.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_机械制造与重工业 - 中国政府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9, 2025,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9. 国务院常务会议-新华财经, 访问时间为 七月 9, 2025,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gwycwhy/index.htm

  10.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 年本)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 …, 访问时间为 七月 9, 2025,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fzggwl/202312/P020231229700886191069.pdf

  11. 系列报道:化解过剩产能叠加超低排放改造,新一轮行业“洗牌”开启 - 中国环境报, 访问时间为 七月 9, 2025, https://www.cenews.com.cn/news.html?aid=1121717

  12.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 中国政府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9, 2025, https://www.gov.cn/zwgk/2013-10/15/content_2507143.htm

  13. 宋彪:政府化解产能过剩法治化研究, 访问时间为 七月 9, 2025, https://fzzfyjy.cupl.edu.cn/info/1047/6855.htm

  14. 2025光伏供给侧困境反转见曙光,看好产能再全球化、技术迭代破局 …, 访问时间为 七月 9, 2025, https://q.stock.sohu.com/cn/news.html?textId=897578824&type=120&tab=200&code=cn_688223&date=2025/0610

  15.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 时政频道, 访问时间为 七月 9, 2025, https://politics.gmw.cn/2024-05/20/content_37332376.htm

  16. 上海社会科学院梁朝晖:新能源产业“出海”如何应对贸易壁垒? - 中国环境报, 访问时间为 七月 9, 2025, https://www.cenews.com.cn/news.html?aid=1140659

  17. 新能源产业“出海”如何应对贸易壁垒_海外视窗 - 福建省图书馆, 访问时间为 七月 9, 2025, 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hwsc/202406/t20240613_476330.htm

旧文章 > < 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