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无界·答无限
问无界·答无限

2025年06月19日

为什么Base44能够在成立6个月后以8000万美元被收购?vibe coding赛道是否泡沫过大?

一图读懂

8000万美元的Vibe:解析Base44收购案与AI编程市场的泡沫

第一部分:超速增长收购案剖析:Base44案例研究

本报告的第一部分将深入剖析使Base44成为Wix眼中不可抗拒的收购目标的具体因素,为后续分析更为抽象的市场动态提供一个坚实的案例基础。

第一节:Base44简介——六个月内从零到退出

本节将阐述Base44收购案的非凡背景,重点突出其极高的资本效率和迅速的市场验证,这使其在典型的风险投资支持的初创公司中脱颖而出。

2025年6月18日,全球领先的SaaS网站建设平台Wix.com宣布,以约8000万美元的初始对价收购了Base44,并附带基于特定业绩指标、持续至2029年的额外付款 ¹。这笔交易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其金额,更在于其惊人的时间线:该公司在被收购前仅成立了六个月 ³。

该公司的创始人是31岁的首席执行官Maor Shlomo,他是一位连续创业者,此前曾创办过获得风险投资的公司Explorium ³。Base44完全是自力更生的成果,仅凭创始人3万新谢克尔(约合8000美元)的个人投资起步,并未筹集任何外部资本 ⁴。这展示了非凡的资本效率和创始人卓越的执行能力。

在被收购时,Base44并非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投机项目,而是已经实现了多个重要的、已去风险化的里程碑:

  • 用户快速增长: 在其短暂的运营期内,已吸引了超过25万名用户 ³。一位用户的推荐语中提到其在不到60天内就获得了10万用户 ⁵。

  • 实现盈利: 公司已经实现盈利,仅在2025年5月,其利润就达到了18.9万美元 ³。

  • 精简运营: 公司仅由创始人和六名员工组成,所有员工都是在收购前一个月内招聘的 ⁴。

  • 早期B2B市场验证: 它已经与eToro和SimilarWeb等知名企业建立了B2B合作伙伴关系,这表明其在企业市场获得了初步认可 ⁷。

这种发展轨迹与典型的初创公司形成了鲜明对比。通常,早期收购充满风险,收购方押注于一个团队和愿景,但产品市场契合度(PMF)和可行的商业模式往往未经证实。Base44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它拥有经过验证的PMF(25万用户)、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已实现盈利)以及经过验证的企业兴趣(B2B合作)。此外,其白手起家的性质意味着没有复杂的风险投资方股权结构表需要谈判,从而简化了交易流程。因此,Wix购买的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个去风险化、高增长势头、资本高效的业务单元。这8000万美元的价码可以看作是为这种确定性支付的溢价,这对于一家成立仅6个月的公司来说是极其罕见的,也与“vibe coding”赛道中其他烧钱模式的初创公司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节:“开箱即用”的产品策略

本节将分析Base44的核心产品与技术,论证其成功源于解决了用户的完整工作流程,而非仅仅是流程中的某个环节,从而创造了卓越且更少挫败感的用户体验。

Base44的核心产品被描述为一个AI驱动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基于聊天的自然语言界面,创建功能齐全的定制化软件解决方案和应用程序 ¹。其网站和用户反馈均强调,其关键价值主张在于成为一个“一体化”或“开箱即用”(batteries-included)的平台 ⁵。

这种“开箱即用”的策略是其核心差异化优势。当Replit或Vercel的v0等竞争对手要求用户手动设置和集成第三方服务时,Base44将这些关键组件作为内置功能提供 ⁵:

  • 数据库(相对于手动集成Supabase)

  • AI集成(相对于手动设置OpenAI API)

  • 邮件系统(相对于手动设置Resend/SendGrid)

  • 用户认证(相对于手动配置认证提供商)

  • 分析与存储(相对于集成第三方工具)

这种集成化方法直接解决了开发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痛点,使得整个流程更快、更易于上手,特别是对于非技术背景的用户。用户推荐中明确赞扬了这一点,称其为“唯一‘开箱即用’的vibe coding工具”,并表示其输出质量超过了Replit等替代品 ⁵。

支撑这一策略的底层技术是“代码生成”和“多智能体编排”(multi-agent orchestration)¹。代码生成是将自然语言提示转化为可执行代码的基础层 ⁹。而多智能体编排则是更高级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系统,其中多个专门的AI智能体协同工作以完成复杂任务。例如,一个智能体可能负责生成数据库模式,另一个负责UI代码,第三个处理认证逻辑,第四个负责部署。一个“编排器”负责管理这些智能体之间的工作流程 ¹¹。这标志着从单一提示、单一任务生成模式的重大进步,也是实现“开箱即用”模式的技术基础。它通过协调专业化任务来构建一个

完整的应用程序,模拟了人类开发团队的工作方式。

许多早期的AI编程工具仅专注于生成代码片段或单个组件,例如Vercel的v0专注于UI生成 ¹²。这给用户留下了困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集成代码、设置后端、管理数据库、处理认证以及部署应用。这对于非技术用户而言,是主要的挫败感来源和使用障碍。Base44的策略旨在精确解决这一问题,它将从想法到部署应用的整个工作流程自动化。这种对无缝、端到端用户体验的关注,而非仅仅是核心的代码生成,是其关键的产品创新,也是其用户迅速增长并获得高度赞誉的根源 ⁵。它满足了竞争对手所忽视的一个关键市场需求。

第三节:收购的战略逻辑——Wix为何支付8000万美元

本节将从Wix的视角分析此次收购,将其定位为一项旨在加速其AI路线图、获取顶级人才并消除潜在长期威胁的深思熟虑的战略举措。

Wix的首席执行官Avishai Abrahami明确表示,此次收购是公司致力于“改变在线创造方式”的一个“关键里程碑” ²。他预见到,网络创造的未来将从“点击阅读式的界面转向实时交互的智能体”,并从手动开发转向“意图驱动的软件开发” ⁸。收购Base44使Wix能够立即跨越其内部开发阶段,获得一个与此愿景完美契合且经过市场验证的产品。

Abrahami同时高度赞扬了Maor Shlomo及其团队的“前沿技术、强大的市场渗透力和富有远见的领导力” ²。这次收购既是为了技术,也是为了获得Shlomo“卓越的才华和创新思维” ²。Wix实际上是收购了一个已被证明能够以精英水平执行的高速团队。

双方都认为这项技术有潜力“通过让人们创造软件而非购买软件,来取代整个软件类别” ²。对Wix而言,这开启了一个超越网站建设、进入定制化应用开发的巨大新市场,这是一个利润远为丰厚的领域。

与此同时,Shlomo也认为Wix是“完美的合作伙伴”,并且“可能是唯一能够帮助Base44在保持甚至加速产品速度的同时,实现其所需规模和分销的公司” ²。这是一个经典的协同效应案例:Base44拥有创新产品,而Wix拥有庞大的全球用户基础和营销引擎,可以将其接入。

这次收购既是进攻性举措,也是防御性策略。从进攻层面看,它使Wix能够积极进入AI原生应用开发这一新兴市场。从防御层面看,像Base44这样一个快速增长、盈利且深受用户喜爱的平台,未来可能演变为Wix核心业务的主要竞争对手。此次收购不仅消除了这一威胁,还将创新力量收归己有。

在AI时代,像Wix这样的老牌科技公司面临着一个“购买还是自建”的抉择。自建过程缓慢、成本高昂且充满风险,需要稀缺的AI人才,并且无法保证能实现产品市场契合。Base44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购买”机会。这项资产已被证明是成功的、盈利的,并且其价格(8000万美元)远低于一个多年的内部研发项目的成本和风险,也显著低于像Cursor或Windsurf这样估值数十亿美元的竞争对手 ¹⁴。因此,这8000万美元的价码不仅是为了一款软件,更是为了市场准入速度、风险降低、人才吸纳和竞争消除的全方位打包方案。在瞬息万变的AI领域,这种速度和确定性值得巨大的溢价。

第二部分:Vibe Coding的淘金热:创新还是泡沫?

在明确了Base44的具体成功案例后,本部分将把分析范围扩大到整个“vibe coding”领域,评估其天价估值和强烈的投资者兴趣是合理的,还是投机泡沫的迹象。

第四节:定义Vibe Coding范式

本节将定义“vibe coding”这一术语,追溯其起源,并概述其核心原则、优势及内在风险,这对于理解市场动态至关重要。

“vibe coding”一词由AI研究员Andrej Karpathy在2025年初创造 ¹⁰。它描述了一种开发者使用自然语言提示来指导AI生成、优化和调试代码的方法 ⁹。Karpathy的构想甚至暗示了一个可以“忘记代码本身存在”的过程,即在一个对话式的、迭代的循环中完全依赖AI的输出 ⁹。

其核心流程是循环性的:1)用户提供自然语言输入;2)AI解释并生成代码;3)用户执行并观察结果;4)用户提供反馈以进行优化,如此往复 ¹⁰。

与AI辅助开发的关键区别在于,“vibe coding”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在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接受代码 ⁹。这与传统的AI辅助开发不同,在后者中,专业开发者将GitHub Copilot等工具用作“打字助手”,但仍然会审查和理解每一行代码 ⁹。

这种范式的主要优势在于为非编码人员降低了门槛,加快了开发周期(尤其对于原型开发),并提高了经验丰富的开发者的生产力,因为他们可以将常规任务外包给AI ¹⁰。

然而,它也伴随着重大的风险和批评:

  • 安全与质量: 批评者指出,这种方式缺乏问责制,并增加了在软件中引入安全漏洞或细微错误的风险 ⁹。AI生成的代码可能表面光鲜,但暗藏缺陷,生成代码所节省的时间可能被后续修复问题所抵消 ²⁰。

  • 许可证合规性: 在海量互联网数据上训练的AI模型可能会生成源自具有限制性“copyleft”许可证的开源组件的代码,这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法律和合规风险 ²⁰。

  • 可维护性: 由“vibe coder”在没有深入理解的情况下创建的代码,在长期维护和调试方面可能极其困难,尤其是在专业的企业环境中 ¹⁰。

Vibe coding不仅仅是一个新工具,它代表了软件创造者角色的根本性转变。核心技能从编写语法完美的code,转变为有效地描述意图、引导AI并验证结果。开发者更像是一个AI智能体的“经理或导演” ¹⁹。这种转变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可以称之为“VibeOps” ¹⁶,即管理依赖AI的开发流程所带来的运营挑战。这包括管理提示质量、对AI生成的输出进行版本控制、确保不透明代码的安全性和许可证合规性,以及维护人类操作员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的系统。因此,vibe coding的兴起将不可避免地催生出专注于VibeOps的新类别工具和实践,从而创造出另一层市场机会和复杂性。

第五节:竞争舞台——估值、商业模式与市场动态

本节将描绘竞争格局,分析主要参与者、它们的估值、各不相同的商业模式,以及市场对这些模式的反应。

AI代码工具市场正在经历指数级增长。预计该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约60-70亿美元增长到2029/2030年的超过180-25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约为24-25% ²¹。更广泛的生成式AI市场预计将更大,一些预测认为到2030年将达到2270亿美元 ²³。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是投资者热情高涨的主要驱动力。

这个市场的特点是初创公司拥有极高的估值:

  • Anysphere (Cursor): 一个基于VS Code分支的AI原生IDE。已筹集约10亿美元,估值高达99亿美元 ¹⁴。它展示了惊人的收入增长速度,据报道其年化经常性收入(ARR)在12个月内从100万美元增长到超过1亿美元 ²⁶。

  • Windsurf (Codeium): 一款AI辅助编码工具,据报道被OpenAI以30亿美元收购 ¹⁴。仅在一年前,其估值还为12.5亿美元,凸显了其价值的迅速攀升 ²⁸。

  • Replit: 一个基于浏览器的全能开发平台。2023年估值为11.6亿美元,据报道正在寻求新一轮融资,估值目标为30亿美元 ²⁹。

这些公司采用了不同的商业模式,并引发了不同的市场反应:

  • Cursor (订阅模式): 针对专业开发者,提供专业级订阅服务(约20美元/月),包含一定数量的高级AI请求 ³²。

  • Replit (混合使用量计费): 采用免费增值模式,通过订阅解锁用于AI智能体功能和云服务的积分,按使用量计费 ³¹。

  • Vercel的v0 (积分制): 一个UI生成器,采用积分系统,每次生成都会消耗积分。这种模式遭到了社区的强烈抵制 ³⁴。用户抱怨“vibe coding”的迭代和试错特性,被一个按迭代次数收费的模式所惩罚,尤其是当AI本身犯错需要多次提示才能修复时。批评者认为这误解了开发者工作流程,并将支持者变成了批评者 ³⁵。

表格:Vibe Coding平台竞争格局

为了提供一个结构化的比较概览,下表总结了主要竞争对手的策略、目标市场和技术方法,这对于利益相关者在拥挤且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做出战略决策至关重要。

公司 主要焦点 商业模式 最新估值/融资 关键差异化因素
Base44 一体化、无代码应用构建器 被Wix收购 8000万美元收购 “开箱即用”(集成数据库、认证等),端到端工作流,自力更生且盈利。
Anysphere (Cursor) 面向专业人士的AI原生本地IDE 专业版订阅(约20美元/月) 99亿美元估值 深度VS Code集成,多模型支持,目标为经验丰富的开发者,智能体工作流。
Replit 一体化云端IDE 免费增值 + 按使用量计费(AI智能体) 11.6亿美元(寻求30亿美元) 基于浏览器,零设置,协作性强,目标为初学者和快速原型开发。
Windsurf (Codeium) AI辅助编码工具 被OpenAI收购 30亿美元收购 将自然语言翻译成代码,强力专注于企业级应用。
Vercel (v0) 生成式UI(前端)生成器 免费增值 + 积分制使用量 Vercel为私有公司 仅专注于UI(React/Tailwind),与Vercel的部署平台紧密集成。

Vercel v0的定价风波揭示了一个根本性的冲突:按使用量计费的模式,如果对每次迭代都收费,实际上就构成了对创造力和实验的“税收”。它因AI自身的不完美而惩罚用户。这表明,对于创造性/生成性工具,固定费率的订阅模式(如Cursor)或提供慷慨免费/基础套餐的混合模式(如Replit)可能更符合用户的行为和心理。在这个领域,长期来看,成功的商业模式将是那种让用户在自然的迭代工作流程中感觉惩罚性最弱的模式。v0引发的负面反应是市场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指明了不应该做什么。

第六节:泡沫论——分析AI编程领域的虚火

本节将通过平衡的正反方论证,将当前市场与科网泡沫进行比较,并审视其底层的投资者心理,直接回应用户关于泡沫的疑问。

看涨观点(合理的繁荣):

  • 爆发式增长与真实收入: 像Cursor这样的初创公司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收入增长(不到两年ARR超过1亿美元),远超科网泡沫时代的“眼球经济”指标 ²⁶。

  • 巨大的市场规模与生产力提升: 开发者工具市场巨大,并且AI在谷歌和微软等大公司中显示出切实的生产力提升,这些公司报告称其20-30%的代码现由AI生成 ²⁷。这为价值主张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 范式转移: 支持者认为,AI是一项与互联网或电力同样具有变革性的技术,即使进入估值很高,也证明了长期投资的合理性 ³⁷。赌注在于抓住未来经济的一个基础层。

看跌观点(不可持续的泡沫):

  • 盈利危机: 最有力的反驳论点是缺乏盈利能力。大多数代码生成初创公司,包括Cursor和Windsurf等高估值公司,都以负毛利率运营 ²⁷。它们在计算和第三方模型调用上的花费超过了收入 ³⁹。

  • 对基础模型的依赖: 这种不盈利源于一个关键的战略脆弱性:它们依赖于像OpenAI和Anthropic这样的公司的基础模型,而这些公司既是合作伙伴,也是潜在的竞争对手 ³⁶。这些初创公司本质上是在“租来的土地上”建设,房东(如OpenAI)可以随时提高租金或在隔壁建自己的房子,OpenAI对Windsurf的收购就凸显了这一点 ¹⁵。

  • 缺乏可防御的护城河: 对许多公司而言,护城河很浅。Cursor是“VS Code的一个包装器” ⁴⁰,其核心AI来自OpenAI。如果微软在VS Code中原生集成一个同样优秀的智能体,Cursor的主要优势可能一夜之间消失 ⁴⁰。转换成本很低。

  • 投资者心理与错失恐惧症(FOMO): 市场显示出“FOMO资本周期”的迹象,即无法直接投资OpenAI或Anthropic的风险投资公司,为了获得AI领域的敞口,将资金投入应用层公司,从而将估值推至“令人瞠目结舌的水平” ⁴⁰。这是一个典型的泡沫指标,资本配置由害怕错失机会而非基本面驱动。这种情况被描述为一场“圈地运动” ²⁷。

表格:AI热潮 vs. 科网泡沫——对比分析

通过系统地比较这两次热潮,下表有助于辨别这次真正有何不同,以及哪些是投机狂热的熟悉模式,这对于就泡沫问题做出细致的判断至关重要。

因素 科网泡沫(1990年代末) AI热潮(2023-2025) 分析与关键差异
资金来源 风险投资、IPO、大量债务。 主要由盈利丰厚的科技巨头(微软、谷歌、亚马逊)的巨额自由现金流和风险投资基金提供 ³⁷。 AI热潮建立在更健康、更稳定的资本基础上,降低了系统性风险。
主要参与者的盈利能力 大多是未盈利的初创公司(如Pets.com)。“烧钱率”是关键指标 ³⁷。 由全球最赚钱的公司(英伟达、微软、谷歌)引领。应用层初创公司通常不盈利 ³⁷。 “繁荣中的泡沫”。基础设施层利润丰厚,而应用层(vibe coding初创公司)则反映了科网时代的非盈利性。
估值指标 “眼球数”、“鼠标点击量”、用户增长。传统的市盈率被忽略 ³⁷。 基于真实(尽管是初期的)ARR和极端的增长预测。估值倍数(如Cursor的45倍追踪ARR)极高 ⁴⁰。 估值仍与收入挂钩,与科网时代不同,但所应用的倍数是投机性的,并假设未来执行完美无瑕。
底层技术成熟度 互联网是新生事物;基础设施(宽带、云)尚不成熟。 建立在数十年研究和无处不在的云基础设施之上。核心技术(LLM)强大且迅速改进 ⁴²。 今天的底层技术远为成熟和强大,表明其创造真实价值的基础更坚实。

当前的AI热潮并非一个单一现象,而是呈现出明显的两级分化。**第一层(基础设施层)**包括像英伟达(硬件)、微软、谷歌和亚马逊(云+基础模型)这样的公司。这些是成熟的、利润丰厚的巨头,它们通过为AI淘金热提供“镐和铲”而获得高估值。这一层是稳固的。**第二层(应用层)**则包括像Cursor、Replit等“vibe coding”初创公司。它们是第一层的客户。这一层最能体现泡沫特征:负毛利率、可疑的护城河,以及由风险投资驱动的基于增长的极端估值。因此,“AI泡沫”并非一个整体现象,它是一个集中在应用层的、可能不可持续的估值泡沫,而这一层又岌岌可危地依赖于那个盈利、稳定且强大的基础设施层。

第三部分:综合分析与战略建议

最后一部分将对用户的疑问给出明确的结论,并根据前文的分析为关键利益相关者提供可行的建议。

第七节:结论——Vibe Coding领域是泡沫吗?

本节将综合所有证据,给出一个细致的判断,并将Base44的案例与更广泛的市场趋势联系起来。

结论是: “vibe coding”领域并非泡沫,因为其底层技术并非一时风尚。向AI驱动的软件开发转型是一个根本性且不可逆转的范式转变。然而,在风险投资支持的应用层中,当前的估值表现出典型的泡沫特征。它们与当前的盈利能力和单位经济脱节,建立在未来能占据近乎垄断市场份额的预期之上,并由一个FOMO驱动的资本周期所推动。这是一个建立在真正技术革命之上的估值泡沫

再看Base44的收购案,它恰恰是证明这一规则的例外。它之所以成功并获得高溢价,正是因为它避开了泡沫的陷阱:它盈利、资本效率高,并解决了一个完整的用户问题,使其成为一个去风险化的资产。它的成功验证了市场对这类工具的需求。相比之下,其烧钱的同行们数十亿美元的估值验证了市场的炒作和对未来巨大回报的想象,但并未验证其当前的商业可行性。Base44代表了已证明的价值;而其他公司则代表了对未来潜在价值的高价期权。

第八节:对利益相关者的建议

本节将分析转化为对投资者、创始人和现有科技公司的战略建议。

  • 对投资者:

    • 审视单位经济: 不要只看ARR增长。在支付第三方模型推理费用后,毛利率是多少?是否有明确的盈利路径?

    • 评估护城河: 除了在第三方LLM之上的漂亮UI,初创公司有何可防御的优势?是独特的数据集、专有模型、深度工作流集成(如Base44),还是强大的社区生态系统?

    • 青睐资本效率: Base44的案例表明,极高的资本效率是可能的。应奖励那些在没有大规模烧钱的情况下取得显著进展的创始人。

  • 对创始人与初创公司:

    • 解决完整问题: 正如Base44所示,用户渴望消除摩擦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不要只做一个代码生成器,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作流。

    • 关注商业模式: 警惕那些与创作过程产生摩擦的定价模式(Vercel v0的教训)。将定价与用户价值和心理结合起来。

    • 规划摆脱依赖的路径: 长期战略必须解决对基础模型的依赖。这可能涉及微调开源模型、开发专有模型,或在工作流集成中建立足够深的护城河,使底层模型成为商品。

  • 对现有科技公司:

    • 掌握“自建 vs. 购买”的决策: AI发展的速度使战略收购至关重要。适时收购一个像Base44这样去风险化、高增长的初创公司,可能比缓慢的内部研发更有效。

    • 利用分销优势: 现有公司的最大资产是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分销渠道。来自初创公司的主要威胁是其速度和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挑战在于将AI创新集成到现有平台中而不破坏用户工作流程,Wix正通过收购Base44来应对这一挑战。

    • 不要低估用户体验: 初创公司正在用户体验上取胜。现有公司不仅要关注集成AI功能,还必须为用户创造无缝、直观且无挫败感的工作流程。

引用的著作

  1. Wix Further Expands into Vibe Coding with Acquisition of Base44, a Hyper-Growth Startup that Simplifies Web and App Creation with AI - GlobeNewswir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globenewswire.com/news-release/2025/06/18/3101508/0/en/Wix-Further-Expands-into-Vibe-Coding-with-Acquisition-of-Base44-a-Hyper-Growth-Startup-that-Simplifies-Web-and-App-Creation-with-AI.html

  2. Wix Further Expands into Vibe Coding with Acquisition of Base44, a Hyper-Growth Startup that Simplifies Web and App Creation with AI,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wix.com/press-room/home/post/wix-further-expands-into-vibe-coding-with-acquisition-of-base44-a-hyper-growth-startup-that-simplif

  3. Vibe Coding: Fast, Powerful — But Not Flawless - VC Caf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vccafe.com/2025/06/18/vibe-coding-fast-powerful-but-not-flawless/

  4. Wix acquires Israeli vibe coding co Base44 - Globes English - גלובס,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en.globes.co.il/en/article-wix-acquires-israeli-vibe-coding-co-base44-1001513267

  5. BASE44 - Build Any Software in Minutes with AI,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base44.com/

  6. “Iran strike could boost markets long term” - Globe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en.globes.co.il/en/article-iran-strike-could-boost-markets-long-term-1001512836

  7. Wix.com Ltd. Acquires Base44 to Enhance Code-Free Digital Creation Capabilities | Nasdaq,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nasdaq.com/articles/wixcom-ltd-acquires-base44-enhance-code-free-digital-creation-capabilities

  8. The future of website creation: Avishai Abrahami on AI and Wix’s vis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wix.com/blog/avishai-abrahami-ai-vision

  9. en.wikipedia.or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be_coding

  10. What is vibe coding and how does it work? | Google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cloud.google.com/discover/what-is-vibe-coding

  11. Langflow Desktop: The Ultimate Visual Builder for AI Agents and Workflow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abdulazizahwan.com/2025/04/langflow-desktop-the-ultimate-visual-builder-for-ai-agents-and-workflows.html

  12. Vercel v0 Pricing Explained: What You Get and How It Compares | UI Bakery Blo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uibakery.io/blog/vercel-v0-pricing-explained-what-you-get-and-how-it-compares

  13. AI UI Generator How Businesses Can Leverage Vercel’s v0.dev,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baytechconsulting.com/blog/ai-ui-generator-how-businesses-can-leverage-vercels-v0-dev

  14. AI-Powered Coding Tool Anysphere Raises $900M at $9.9B Valuation — Its Third Round In Less Than One Year - Crunchbase New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news.crunchbase.com/ai/anysphere-cursor-venture-funding-thrive/

  15. OpenAI reaches $3b deal to buy AI coding startup Windsurf - Tech in Asi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techinasia.com/news/openai-reaches-3b-deal-buy-ai-coding-startup-windsurf

  16. What is Vibe Coding? | IBM,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ibm.com/think/topics/vibe-coding

  17. VIBE CODING Slang Meaning - Merriam-Webste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slang/vibe-coding

  18. What Is Vibe Coding? | Built I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builtin.com/articles/vibe-coding

  19. What is Vibe Coding? How To Vibe Your App to Life - Replit Blo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blog.replit.com/what-is-vibe-coding

  20. What is Vibe Coding, and How is it Impacting SCA? | Revenera Blo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revenera.com/blog/software-composition-analysis/what-is-vibe-coding-and-how-is-it-impacting-software-composition-analysis-sca/

  21. Ai Code Tools Market Report 2025 - Share And Forecast To 2034,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thebusinessresearchcompany.com/report/artificial-intelligence-ai-code-tools-global-market-report

  22.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de Tools Research Report 2025: - GlobeNewswir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globenewswire.com/news-release/2025/03/26/3049705/28124/en/Artificial-Intelligence-Code-Tools-Research-Report-2025-Global-Market-to-Surpass-25-Billion-by-2030-Demand-for-Low-Code-No-Code-Platforms-Spurs-Adoption.html

  23. Global AI Software Forecast, 2023 To 2030 - Forreste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forrester.com/report/global-ai-software-forecast-2023-to-2030/RES179806

  24. Meet Cursor: How Anysphere’s MIT-born AI startup hit a $9.9B valuation in 3 years — TF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techfundingnews.com/meet-cursor-how-anyspheres-mit-born-ai-startup-hit-a-9-9b-valuation-in-3-years/

  25. Cursor Creator Anysphere Hits $9 Billion Valuation with $900 Million Raise - AIM Research,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aimresearch.co/market-industry/cursor-creator-anysphere-hits-9-billion-valuation-with-900-million-raise

  26. Cursor: The fastest growing startup to hit $200M ARR ever? - Today in AI,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todayin-ai.com/p/cursor

  27. AI ‘vibe coding’ startups burst onto scene with sky-high valuations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m.economictimes.com/tech/artificial-intelligence/ai-vibe-coding-startups-burst-onto-scene-with-sky-high-valuations/articleshow/121595934.cms

  28. OpenAI to Acquire Coding Assistant Startup Windsurf for $3 Billion | ml-news - Wandb,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andb.ai/byyoung3/ml-news/reports/OpenAI-to-Acquire-Coding-Assistant-Startup-Windsurf-for-3-Billion--VmlldzoxMjYzNzIyNw

  29. accessipos.com,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accessipos.com/replit-stock-ipo/#:~:text=Data%20Table%20Plugin-,Valuation,the%20company%20at%20%243%20billion.

  30. Replit Stock: Can it Break the IPO Cod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accessipos.com/replit-stock-ipo/

  31. Replit revenue, valuation & growth rate | Sacr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sacra.com/c/replit/

  32. Replit vs. Cursor: Which AI coding tool is right for you? [2025] - Zapie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zapier.com/blog/replit-vs-cursor/

  33. Replit vs Cursor - Which AI Coding Tool to Choos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zencoder.ai/blog/replit-vs-cursor

  34. Vercel really dropped the ball with the new v0.dev pricing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reddit.com/r/vercel/comments/1kml86p/vercel_really_dropped_the_ball_with_the_new_v0dev/

  35. Why V0’s Pricing Change Is a Masterclass in How NOT to Handle Developer Communities : r/vercel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reddit.com/r/vercel/comments/1l4m8kh/why_v0s_pricing_change_is_a_masterclass_in_how/

  36. Code genAI startups grow despite profit struggles - Tech in Asi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techinasia.com/news/code-genai-startups-grow-despite-profit-struggles

  37. Dot.com bubble burst 25 years ago this month. Could AI be next? | The Straits Time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straitstimes.com/business/companies-markets/dot-com-bubble-burst-25-years-ago-this-month-could-ai-be-next

  38. The Rise of A.I. Is Not Like the Dotcom Bubble - Enterra I We Predict the Future with 91% Accuracy,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enterrasolutions.com/the-rise-of-a-i-is-not-like-the-dotcom-bubble

  39. There Is No AI Revolu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wheresyoured.at/wheres-the-money/

  40. Cursor raises $900M at $9B valuation | Hacker New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3893724

  41. How the AI boom differs from the dotcom bubble - Professional Planne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professionalplanner.com.au/2024/11/how-the-ai-boom-differs-from-the-dotcom-bubble/

  42. Nvidia: AI Powerhouse or Dot-Com Bubble 2.0? - clockwork.app,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www.clockwork.app/blog/nvidia-ai-powerhouse-or-dot-com-bubble-2-0

  43. AI Hype vs. Dot-Com Bubble: A 25-Year Market Lens – CKGSB Knowledg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9, 2025, https://english.ckgsb.edu.cn/knowledge/article/dot-com-to-deepseek-25-year-tech-bubble-comparison-for-ai-er/

旧文章 > < 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