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无界·答无限
问无界·答无限

2025年06月18日

长期刷短视频会对我们的大脑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一图读懂

被算法俘获的大脑:长期使用短视频的神经认知影响综合分析报告

引言:数字洪流与焦虑的心智

在当代数字社会,以抖音、TikTok、Reels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已从一种小众娱乐形式,演变为数十亿人获取信息、进行社交互动和自我表达的核心媒介 ¹。其无处不在的特性,深刻地重塑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与文化景观。

然而,在享受其带来的便捷、娱乐与连接感的同时,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浮出水面,引发了科学界与公众的广泛忧虑:长期、高强度地沉浸在无尽的短视频流中,究竟会对我们的大脑产生何种影响? ³。大量研究与用户报告指出,这种新兴的媒介消费习惯可能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大脑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与心理健康。

本报告旨在提供一份多层次、跨学科的深度分析,系统阐述长期使用短视频对人脑的影响。报告将首先解构短视频如何通过神经生物学机制俘获大脑的注意力与奖励系统;其次,详细剖析其对注意力、深度思考及记忆力等核心认知功能造成的具体后果;再次,探讨其在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层面带来的挑战,并特别关注其对发育中大脑的独特风险;最后,本报告将整合现有科学证据,提出一系列旨在帮助个人、家庭和社会重获“认知主权”的实践策略。

第一部分:无限滚动的神经生物学:短视频如何捕获大脑

本部分将从神经化学、脑区功能到行为模式,层层深入地剖析短视频令人难以抗拒的内在神经机制。

1.1 多巴胺经济学:劫持大脑的原始奖励系统

人类大脑的奖励系统以神经递质多巴胺为核心,其进化目的是为了强化对生存至关重要的行为,如获取食物和社交连接 ⁶。短视频以其持续不断的新奇内容和高强度感官刺激,精准地利用了这一古老机制,形成了一条“高频多巴胺驱动的奖励回路” ⁷。每一个新奇有趣的视频都像一次微小的奖励,触发大脑释放多巴胺,带来短暂的愉悦感,并强烈驱使我们去寻找下一个视频 ²。

这种机制提供了几乎无需等待和思考的即时满足感 ¹。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个过程直接强化了受“快乐原则”驱动的“本我”(Id),而负责理性思考、延迟满足的“自我”(Ego)则被完全绕过,甚至陷入功能“休克”的状态 ⁷。这为成瘾行为奠定了坚实的生理基础,解释了为何用户会陷入“再刷一个就睡”却无法停止的循环。

更重要的是,大脑会对此类高频刺激产生适应性,即“脱敏反应” ⁹。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中,大脑为了维持内部平衡,会下调多巴胺受体的敏感性。结果是,过去刷几分钟就能获得的快感,现在需要刷更长时间才能达到。这种耐受性的建立和使用行为的升级,是行为成瘾的典型特征 ⁹。

1.2 算法的精妙设计:构建强大的腹侧被盖区(VTA)激活回路

短视频的强大吸引力并非偶然,而是其核心技术——个性化推荐算法精心设计的结果 ³。算法通过追踪用户的每一次观看、点赞、分享和跳过,精准地构建出用户的兴趣模型,从而推送高度定制化的内容 ²。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神经影像学研究证实,观看由算法个性化推荐的视频,比观看随机视频能更有效地激活大脑奖励系统的核心区域,特别是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³。VTA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主要聚集地,是驱动动机、欲望和快感的关键中枢。当VTA被持续激活时,会强化用户的渴求感,将其牢牢锁定在“算法闭环”(algorithm ‘closed loop’)之中 ³。

这种由尖端算法与人类原始脑回路协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刺激,它构成了一种“超常刺激”(Supernormal Stimulus)。大脑的奖励系统原本是为了应对自然界中那些需要付出努力且回报不定的刺激而进化的 ⁶。而短视频算法则扮演了一个完美的“数字毒贩”,它能精准地了解用户大脑的“渴求”,并以零延迟、零努力的方式,源源不断地提供远比现实世界更强烈、更集中的奖赏 ²。这种超常刺激如此高效地劫持了VTA的活动,以至于那些需要付出认知努力的自然奖赏,如阅读一本好书、进行一次深度对话,在神经化学层面变得毫无“竞争力”,显得枯燥乏味 ⁵。正是这种机制,使得一些专家将短视频平台比作“数字可卡因”,因为其作用模式——直接向大脑奖励中枢输送高效、个性化的刺激,并在刺激消失时引发强烈的空虚和渴求感——与成瘾药物的神经化学效应高度相似 ¹¹。

1.3 “抖音大脑”的神经学特征:从习惯到行为成瘾

长期暴露在这种超常刺激下,大脑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这种现象被通俗地称为“抖音大脑”(TikTok Brain),其核心特征是呈现出行为成瘾的症状 ¹¹。

短视频成瘾作为一种典型的行为成瘾,与赌博成瘾、游戏成瘾在神经机制上有诸多共性 ⁹。其发展过程往往经历一个从“工具性使用”(如有目的地观看视频以放松)到“习惯性使用”(不受控制地强迫性观看)的转变 ³。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会发生三种关键变化:上文提到的“脱敏反应”(需要更多刺激才能获得快感)、“敏化反应”(对相关线索的渴求感异常增强)以及潜在的“前额叶皮层功能退化” ⁹。这些变化共同构成了短视频成瘾的神经基础,并对其认知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认知功能的重塑:注意力、思维与记忆的变迁

第一部分所描述的神经机制变化,最终会以外显的认知能力衰退形式表现出来。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其对注意力、深度思考和记忆力的具体影响。

2.1 被侵蚀的注意力:基于双重加工理论的认知控制解析

认知心理学的双重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由两个系统协同完成:一个是快速、直觉、毫不费力的“自动化加工系统”(System 1);另一个则是缓慢、需要意志努力、进行逻辑分析的“控制化加工系统”(System 2)¹⁴。后者主要由大脑前额叶皮层主导,负责执行功能,如持续性注意、规划和冲动控制。

短视频的消费体验,堪称是为激活自动化系统而量身定制的。其快速切换的画面、多通道的感官输入以及低认知需求的内容,极大地调动了自动化系统 ³。与此同时,由于整个过程几乎不需要深度思考或持久专注,负责监督和调控的控制化系统被持续抑制和架空 ³。

根据神经可塑性的“用进废退”原则,被频繁使用的神经通路会得到强化,而闲置的则会弱化。长期使用短视频,相当于对大脑进行了一种特殊的“训练”:不断强化自动化、反应式的思维通路,同时削弱需要主动控制、深度参与的认知通路 ⁵。这最终表现为持续注意力的瓦解、易分心、难以专注于阅读、学习等需要长时间认知投入的任务 ⁴。

2.2 深度思考的消亡:从分析式阅读到反应式观看的转变

阅读长篇文本与观看短视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活动。阅读需要持续的专注、对抽象符号的解码、在头脑中构建复杂的意义模型以及进行逻辑推理——这些都是控制化系统主导的高级认知功能 ¹⁵。相反,短视频呈现的是经过预先消化、高度情绪化的信息片段,用户只需被动接收即可 ²。

大量的调查和用户反馈证实,短视频的重度使用者普遍感到自己阅读长篇文章或观看完整电影的耐心和能力显著下降 ⁵。他们的大脑习惯了高频、强烈的刺激,一旦面对节奏稍慢、情节稍显平淡的内容,就会产生“快换一个,换个刺激的”的渴求,感到心烦意乱 ¹⁴。

这种从分析式到反应式信息处理模式的转变,长远来看会损害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⁵。用户不再习惯于深入探究信息的来龙去脉和逻辑链条,而是满足于表面的感官刺激和情绪共鸣,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被误导性信息“带节奏” ⁵。此外,短视频平台中普遍存在的浅白、重复、模仿性的网络语言,也可能反过来限制使用者进行复杂思维和精准表达的能力 ¹⁷。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大脑被重塑为“认知吝啬鬼”的过程。大脑天生倾向于节省能量,寻求认知上的捷径。短视频平台提供的零阻力多巴胺奖赏,完美迎合了这一倾向,并借助神经可塑性原理将其固化 ⁷。久而久之,大脑不仅丧失了深度思考的

能力(相关神经通路萎缩),更发展出一种对深度思考的习得性厌恶,因为与即时满足相比,这种高认知负荷的活动在神经化学上是“不划算”的。这解释了为何许多用户报告自己逻辑思考能力下降,并偏爱“快餐式”信息 ⁵。

2.3 碎片化的知识:对记忆巩固与学习效果的影响

短视频常以“知识科普”或“生活妙招”的形式出现,给用户带来一种“学到了”的即时满足感和虚假效能感 ²。然而,这种知识本质上是高度碎片化和去语境化的。

真正的学习需要将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关联,并通过一个名为“记忆巩固”的过程将其转存为长期记忆。短视频无限滚动的特性,恰恰阻碍了这一过程。大脑还来不及对一个信息片段进行充分编码和处理,下一个全新的、不相关的刺激就已出现,导致信息如过眼云烟,用户常常在刷了很久之后,却回忆不起任何具体内容 ²。从神经层面看,这可能与负责学习调控的前额叶皮层和负责记忆形成的海马体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有关 ²²。

第三部分:情绪的代价:短视频时代下的心理健康与福祉

上述认知层面的改变,不可避免地会波及我们的情绪世界,对心理健康构成严峻挑战。

3.1 对立过程理论:从短暂愉悦到持续焦虑的循环

对立过程理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为我们理解刷短视频后的情绪波动提供了有力的解释框架。该理论指出,当大脑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情绪(A过程)时,会自发启动一个与之相反的情绪(B过程)以维持内部稳态 ²³。

在刷短视频时,用户体验到由多巴胺驱动的强烈愉悦感(A过程)¹⁴。然而,一旦停止观看,A过程迅速消失,但作为对抗反应的B过程——表现为焦虑、空虚、压力和无聊等负面情绪——却会持续一段时间 ¹⁴。这种令人不适的“后效应”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驱使用户重新拿起手机,通过再次激活愉悦的A过程来逃避痛苦的B过程。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用户刷视频的目的,从追求快乐,逐渐转变为逃避不快乐 ³。这种以负强化为主导的模式,极易加剧已有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⁹。

3.2 情绪失调与现实奖赏的褪色

短视频内容为了在几秒钟内抓住眼球,往往只呈现情绪的“高潮”部分,充满了高强度的感官刺激 ¹⁴。长期沉浸其中,会不自觉地提高个体的情绪唤醒阈值。

其直接后果是,现实生活中那些更微妙、更平淡、需要耐心体会的快乐源泉——如与家人的温馨交谈、大自然中的一次散步、完成一项挑战性工作后的成就感——开始变得索然无味 ⁸。这会导致个体与现实生活产生疏离感,觉得真实世界“没意思” ⁵。

对于青少年而言,这种影响尤为深远。如果他们过度依赖虚拟世界的情感刺激和社交反馈来满足情感需求,就可能影响其共情能力、识别非语言线索等关键社交情感技能的发展 ⁹。虚拟的满足感无法替代真实人际交往带来的温暖与支持,长期来看,反而可能加剧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 ²⁵。

3.3 特别关注:发育中的大脑对数字超常刺激的脆弱性

必须强调的是,青少年的大脑并非缩小版的成人大脑,而是一个仍在施工中的“工地”。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极高的神经可塑性,以及一个尚未发育成熟的前额叶皮层(PFC)¹⁰。作为大脑的“首席执行官”,PFC负责冲动控制、长远规划和风险评估等高级功能,但它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成熟 ¹¹。

这种发育阶段的特殊性,构成了一场“完美风暴”:一个极易被经验塑造的大脑(高可塑性),配上一个薄弱的“刹车”系统(不成熟的PFC),使其对短视频平台那种高刺激、高奖赏、易成瘾的设计尤为脆弱 ²⁶。对他们而言,刷短视频不仅仅是消磨时间,更是在主动塑造其大脑未来几十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模式 ²²。

长期过度使用,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负面影响,包括:前额叶皮层与其他脑区(如海马体)的功能连接减弱,影响学习记忆 ²²;扣带回等负责认知监控的关键脑区灰质体积减小 ²²;以及神经系统被“硬编码”为偏好即时满足和低冲动控制的模式 ⁹。这些改变可能对他们未来的学业成就、职业发展和终身心理健康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害 ⁹。更有研究发现,童年创伤等早期负面经历可能会通过影响前额叶皮层的灰质体积,增加个体在成年后对短视频成瘾的易感性,揭示了环境、心理与神经发育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²⁷。

表1:短视频消费对青少年与成人大脑影响的对比

关键变量 青少年大脑 成人大脑
前额叶皮层 (PFC) 成熟度 发育中(约25岁成熟)。导致冲动控制、风险评估和长远规划能力较弱 ¹¹。 基本发育完全。拥有更强的自我调节和抑制冲动行为的能力。
神经可塑性 极高。大脑极易被经验塑造。长期使用短视频可能将分心和即时满足的模式固化为永久性神经通路 ²²。 相对较低。大脑虽仍具可塑性,但其基本结构不易发生根本性改变。
奖励系统敏感度 对新奇和社交奖赏尤为敏感。这使得短视频的多巴胺奖赏回路对其具有超乎寻常的吸引力 ²⁶。 奖励系统敏感度更趋平衡。
长期后果 可能永久性地改变大脑结构与功能,导致执行功能和情绪调节能力的终身缺陷 ²²。 主要表现为功能性损伤,通过干预有更大的可逆性。

第四部分:重获认知主权:基于科学证据的健康数字生活策略

诊断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本部分将从个体、家庭到社会层面,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干预框架,旨在帮助人们摆脱算法的束缚,建立更健康的技术使用模式。

4.1 个体干预:行为策略与认知训练

意识与意图

改变的第一步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有意识地将使用模式从“仪式性”(无意识的、习惯性的)转变为“工具性”(有目的的、服务于自身目标的)18。在拿起手机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此刻打开它的目的是什么?”

行为策略

  • 时间管理: 利用手机自带功能或第三方应用,为短视频App设定明确的使用时间限制 ⁴。

  • 环境设计: 增加使用的阻力。例如,将App图标移出主屏幕,关闭所有非必要通知 ³⁰,设立“无手机区域”(如卧室、餐桌)和“无手机时段”(如睡前一小时)⁹。

  • 内容策展: 变被动为主动。有意识地关注和选择高质量的教育、科普或技能提升类内容,让有限的观看时间更有价值 ⁴。

认知训练:通过正念和体育锻炼重建专注力

  • 正念与冥想: 正念练习是“抖音大脑”的一剂直接解药。它本质上是对前额叶皮层的“健身”,通过刻意练习将注意力持续地集中于当下(如呼吸),从而直接锻炼和强化被短视频抑制的“控制化加工系统” ³¹。这不仅能提升专注力,还能有效减轻压力、增强情绪觉察力,直接对抗分心和情绪失调 ³²。

  • 体育锻炼: 运动是另一种强大的干预手段。它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带来比多巴胺更持久、平稳的愉悦感 ⁸。同时,运动能增加大脑的血流量,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这种蛋白质对神经元的健康和新生至关重要,能有效改善认知功能 ³⁶。运动既是一种健康的替代活动,也是一种直接的大脑功能增强剂。

4.2 数字戒断框架:重置神经基线的结构化方法

对于重度使用者而言,单纯的自我调节可能不足以打破恶性循环。进行一次结构化的“数字戒断”或设立“数字安息日”,对于重置多巴胺系统、让大脑得以喘息和修复至关重要 ³⁰。

这个过程可以借鉴成熟的成瘾戒断理论(如尼古丁戒断)³⁹。核心步骤包括:识别触发自己刷视频的特定情境或情绪(诱因);制定应对计划;寻找有益的替代活动(如上文提到的运动和爱好);以及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如与家人朋友共同执行计划)³⁹。

戒断的目标并非永久告别,而是通过一个“系统性脱敏”的过程,在短暂的“硬重启”后,以一种更清醒、更有掌控感的方式,重新将技术整合回生活中 ¹⁸。

表2:数字戒断与认知再训练四周指导计划示例

周次 短视频使用目标 认知训练重点 替代活动建议
第一周:觉察与减量 将日均使用时长削减50%。使用App追踪并记录。 每日5分钟正念呼吸练习,专注于呼吸的起伏 ³³。 每日进行20分钟不带手机的散步 ³⁷。
第二周:深化戒断 每日使用不超过15分钟。将App从手机中删除。 每日10分钟正念练习。每天阅读一篇长文(>1500字)⁵。 培养一项新的线下爱好,如绘画、乐器、手工等 ⁹。
第三周:完全戒断 使用时长为0分钟。尝试为期一周的“数字安息日” ³⁰。 每日15分钟正念练习。每天阅读一本书的一个章节。 安排一次与家人或朋友的线下社交活动 ²⁹。
第四周:意向性回归 每日使用不超过30分钟,且仅限“工具性”使用。重新安装一个App。 继续每日正念练习。反思并记录触发使用的诱因。 坚持新的爱好和体育锻炼。

4.3 系统性责任:平台、教育与政策的角色

将摆脱成瘾的全部责任都压在个体意志力上,是既不公平也缺乏效率的,因为个体面对的是由顶尖工程师和心理学家设计的、以盈利为导向的强大算法系统 ²⁹。

  • 平台责任: 平台方应承担起构建更健康数字生态的责任。例如,将“青少年模式”从简单的功能限制,升级为提供真正有吸引力的高质量、定制化内容 ⁴²;调整算法,将用户的长期福祉(如睡眠质量、心理健康指标)而非原始使用时长,作为核心优化目标之一。

  • 家庭与教育: 对于青少年,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全家共同制定数字设备使用规则至关重要 ⁹。学校则应将数字素养、媒介批判性思维和心理韧性教育纳入核心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抵御数字世界负面影响的“心理免疫系统” ²⁶。

  • 政策与法规: 公共政策制定者需要为数字平台设立更明确的行业标准,尤其是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成瘾设计影响方面,从而为全社会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数字环境。

结论:从被动消费到主动掌控

本报告的综合分析表明,长期沉浸于短视频消费,通过大脑化学与算法设计的强大协同作用,能够引发成瘾性行为,损害以持续性注意力和深度思考为核心的关键认知功能,并对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构成威胁。对于大脑仍在发育中的青少年而言,这些风险尤为严重,可能对其认知和情感能力的成熟造成长远影响。

然而,揭示这些风险并非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赋予我们改变的力量。对这些机制的了解,是迈向认知解放的第一步。通过有意识地实施本报告中提出的科学策略——从个体的行为调整、认知训练,到结构化的数字戒断——我们完全有能力减轻其负面影响。

最终,这需要一场我们与技术关系的范式转移。我们必须努力从一个被算法操纵的被动信息消费者,转变为一个清醒、有意识的主动使用者,将强大的数字技术作为实现个人目标的工具,而非让自身成为技术实现其目标的工具。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里,捍卫我们最宝贵的资产——认知主权与精神福祉。

引用的著作

  1.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短视频成瘾机制及干预 - 汉斯出版社,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6998

  2. 我为什么建议你少刷短视频? - 中青在线,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2-08/01/content_xm7j9sV6l.html

  3. 人机互动视角下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 - SciEngin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www.sciengine.com/doi/pdfView/623F0A55B72E47BEB58A46108182AD5C

  4. 刷短视频停不下来,该如何应对? - 上观,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web.shobserver.com/sgh/detail?id=1522496

  5. 长时间接触碎片化信息,超五成受访者感觉思考能力下降 - 中青在线,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5-06/12/content_BbxvGQslYb.html

  6. 拿得起放不下,影响大脑和社交短视频上瘾怎么破? - 心理中国,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psy.china.com.cn/2024-06/18/content_42832051.htm

  7. 短视频成瘾机制与人智交互错位之思 - 人民日报 - 人民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pc/content/202502/17/content_30060608.html

  8. 为什么短视频总让你欲罢不能,刷还是不刷? - 中青在线,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2-02/26/content_YzdZaUmpZ.html

  9. 长时间刷短视频会让人变笨?大脑会发生哪些变化?,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ynswsjkw.yn.gov.cn/html/2023/xuanchuankejiao_1030/18533.html

  10. 长时间刷短视频会让人变笨?大脑会发生哪些变化?,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m.jstv.com/news/2023/10/31/1168555149714583552.html

  11. 媒体称TikTok损害儿童大脑,抖音也有同样的问题- 21财经,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20430/herald/7500c413afffb6234ac95f18fffcbfb8.html

  12. 沉迷短视频对你有何影响? | 健康 - 半岛电视台,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chinese.aljazeera.net/medicine/2023/4/17/%E6%B2%89%E8%BF%B7%E7%9F%AD%E8%A7%86%E9%A2%91%E5%AF%B9%E4%BD%A0%E6%9C%89%E4%BD%95%E5%BD%B1%E5%93%8D

  13. 《心理科学进展》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journal.psych.ac.cn/xlkxjz/fileup/1671-3710/PingShen/1694401701164-2124668454_review.pdf

  14. 短视频占据了太多时间!为什么会越刷越累越空虚? - 新华网客户端,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e9d99d9a-ad54-48bc-aed1-928ecdede2e8

  15. 青年思维习惯“碎片化”趋势审视 - 中国教育报,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1903/t20190318_217832.html

  16. 短影音的三件事:你應該開始避免短影音持續傷害大腦! - 北都,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www.taipeinet.com.tw/tw/news/show.aspx?num=1635&kind=15

  17. 没有思考何谈表达?警惕短视频语言破坏逻辑思维 - 中青在线,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4-02/27/content_JQZ9gwUZyw.html

  18. 短视频占据了太多时间!为什么会越刷越累越空虚? - 北京日报,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6732a9b9e4b0a29cf60e8cab.html

  19. 基于洞穴隐喻的网络短视频的价值困境思考 - 汉斯出版社,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59814

  20. 媒体关注| 徐默凡:警惕短视频对青少年语言体系的冲击 - 华东师范大学,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www.ecnu.edu.cn/info/1425/69099.htm

  21. “黄金三秒”强刺激!短视频毁掉的不只是孩子的语言,还有情感 - 上观,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882921

  22. 沉迷网络,你的大脑“很受伤”-新华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1-09/05/c_1127828945.htm

  23. 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真的是大脑退化了吗? - 中青在线,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5-03/01/content_KaoQqGtBAV.html

  24.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策略,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www.sciscanpub.com/index/index/show_article/id/6759.html

  25. 情感类短视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 汉斯出版社,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100339

  26. 因势利导防范未成年人短视频沉迷-科技-中国消费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www.ccn.com.cn/Content/2024/01-30/1909537585.html

  27. 童年创伤对短视频成瘾的影响:基于心理特征与大脑形态学的多维度研究 - 生物通,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www.ebiotrade.com/newsf/2025-5/20250531075347639.htm

  28. web.shobserver.com,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web.shobserver.com/sgh/detail?id=1522496#:~:text=%E5%A4%A7%E5%AE%B6%E5%8F%AF%E4%BB%A5%E9%80%9A%E8%BF%87%E8%AE%BE%E5%AE%9A,%E6%9B%B4%E5%8A%A0%E5%81%A5%E5%BA%B7%E4%B8%8E%E5%8F%AF%E6%8C%81%E7%BB%AD%E3%80%82

  29. 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真的是大脑退化了吗? - 新华报业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7c2bc23e4b0403ba659621a.html

  30. 重拾专注力:为什么我们每周要进行一次“数字排毒”? | 世界经济论坛,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cn.weforum.org/stories/2025/04/jonathan-haidt-digital-detox-anxious-generation-radio-davos-cn/

  31. 为寒冷季节增强免疫力:自然疗法与生活方式改变,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cn.uclahealth.org/educational-resources/%E4%B8%BA%E5%AF%92%E5%86%B7%E5%AD%A3%E8%8A%82%E5%A2%9E%E5%BC%BA%E5%85%8D%E7%96%AB%E5%8A%9B%EF%BC%9A%E8%87%AA%E7%84%B6%E7%96%97%E6%B3%95%E4%B8%8E%E7%94%9F%E6%B4%BB%E6%96%B9%E5%BC%8F%E6%94%B9%E5%8F%98/

  32. 冥想术大全丨放松身心的最有效手段丨正念 - Apple Podcast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podcasts.apple.com/cn/podcast/%E5%86%A5%E6%83%B3%E6%9C%AF%E5%A4%A7%E5%85%A8%E4%B8%A8%E6%94%BE%E6%9D%BE%E8%BA%AB%E5%BF%83%E7%9A%84%E6%9C%80%E6%9C%89%E6%95%88%E6%89%8B%E6%AE%B5%E4%B8%A8%E6%AD%A3%E5%BF%B5/id1809084202

  33. 安心指南,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www.elcaminohealth.org/sites/default/files/2025-01/chi-digital-mentalhealth-guide-sc013125.pdf

  34. 酒精使用障碍- 诊断与治疗- 妙佑医疗国际 - Mayo Clinic,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alcohol-use-disorder/diagnosis-treatment/drc-20369250

  35. 正念练习:如何与【烦恼】共处| 颜莉莉正念导师 - YouTub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M_IGKC7oI

  36. 运动真的对大脑有益吗? - 新闻- 科学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3934.shtm

  37. 体育锻炼有利于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这到底是为何? - 体外诊断 - 生物谷,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992e10285e8.html

  38. 经常运动和很少运动的人,到底有什么区别? - 新华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www.news.cn/science/20230807/f1ad8eb3b23c463fb80f73de5ef68440/c.html

  39. 戒烟:抵制烟草渴望的10 种方法- 妙佑医疗国际 - Mayo Clinic,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healthy-lifestyle/quit-smoking/in-depth/nicotine-craving/art-20045454

  40. 网络成瘾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7%BD%91%E7%BB%9C%E6%88%90%E7%98%BE%E7%97%87

  41. 拿得起放不下,短视频上瘾怎么破 - 新华网客户端,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afb2cee0bc7cdbe313606af1f7d75228

  42. 孩子没完没了刷短视频怎么办记者调查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问题 - 新华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17, 2025,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3-05/30/c_1129655111.htm

旧文章 > < 新文章